整座城市都是我的寫真館

陳冠安將徒步環島拍攝的作品出版為《這個臺灣》攝影集。(圖片來源/文化臺中授權轉載,下同)


日染樹梢 - Sunnytreetop Café

隨著攝影產業邁入數位化,傳統底片沖洗逐漸式微,過往城市街景中習以為常的沖印店,已經退出日常舞臺。更不用說,在手機都逐漸取代數位相機地位的今日,底片相機早已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般的存在。

但仍有攝影職人對這項傳統技藝保有無比熱忱,他是剛過而立之年的陳冠安,與妻子柯惠馨在霧峰區中正路上,開闢了一方提供「黑白底片沖洗」的空間,結合了攝影課程、藝文策展的複合式空間──「日染樹梢」,身體力行實踐著推廣理想。

陳冠安與妻子柯惠馨開闢一方提供「黑白底片沖洗」的空間,結合了攝影課程、藝文策展的複合式空間。

擲銅板決定看見什麼風景
談起如何與攝影結緣的過程,陳冠安說,「最初是在大學社團接觸到攝影,後來憑著興趣自己慢慢摸索,單純想透過鏡頭記錄在金門求學的生活。」大學畢業、服兵役期間他開始思考,是否更認真地看待玩票性質的嗜好。

後來,他進入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踏入專業攝影領域,也是在那時與底片相機邂逅。「不誇張,我第一次用底片相機還不知道要把底片收回才能打開背蓋,導致整卷底片曝光。」如今開班授課的陳冠安,一開始也曾犯下許多新手常見的失誤。

秉持對攝影的熱愛,陳冠安決定回到家鄉臺中,投入推廣底片攝影和傳統黑白底片沖洗。於是,他將老家工廠的舊倉庫進行改造,作為攝影教學課程的據點。「我希望以簡單輕鬆的方式,讓同好們對底片攝影的知識和沖洗技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所以,若是學生回到自己家中無法做到的步驟和環節,在課堂上就不會教授。」

店內展示多種罕見的相機。

為了吸引更多人認識底片攝影,陳冠安舉辦「目的地不明」底片相機體驗小旅行。特別的是全程超過5小時的活動,徒步移動在霧峰的大街小巷,並以擲硬幣方式決定朝東南或西北前進。不僅如此,他更準備相機供初學者使用,而隨機入框的人事物不只增添趣味,亦說明最美風景不必拘泥構圖或形式,按下快門就對了。

疫情衝擊下轉型 探索更多可能
近兩年,受疫情衝擊,「日染樹梢」與人互動的運作模式大受影響。進門上課、沖洗相片的人少了,空白的時間相對多了,但他並未虛度光陰,而是利用這段日子探索更多可能性。他將攝影技巧、相機知識拍成影片,毫不藏私地上傳至網路平臺分享,找到應變方法持續地做下去。

除此之外,在疫情減少外出這段期間,陳冠安培養出新興趣,愛上了室內植栽。「綠色植物是有生命的裝潢,生長的每個時期都非常療癒。」在「日染樹梢」一樓的後方,如同秘境般的空間,從第一株觀葉植物開始,慢慢地長成了一片茂密的雨林。第一次與這處所在相遇的人,肯定會訝異於植物繁盛的生命力,既搶眼又不衝突地為老空間注入了新魅力。

有夫妻倆攜手打造的舒適用餐空間。

因應疫情而作出改變的,還有陳冠安的妻子柯惠馨,有感於生命的無常與脆弱,在對生活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和審視後,決定辭去科技業的設計工作,一同投入「日染樹梢」的轉型。「人與人互動是趣味性的,擁有無法被取代的溫度。」柯惠馨本是為上課學員所準備,從零學起的法式甜點與手沖咖啡,如今成為召喚更多人前來「日染樹梢」的理由。

徒步環島 拍下臺灣眾生相
2021年,陳冠安把心愛的大畫幅相機、腳架等工具裝上推車,用了35天的時間紮紮實實地徒步環島一圈,透過鏡頭將生活在這座島嶼,從事各行各業的眾生百相記錄在相紙之上,有坐在路邊農忙理菜的阿嬤、開爐為友人鑄造農耕工具的鐵匠、修理腳踏車的黑手師傅、在漁港整理漁獲的移工們等,最後成就了攝影集──《這個臺灣》。

「在臺東遇到一位來自瑞士在臺灣待了40多年的修女,她對這塊土地的熱愛與奉獻,和我展開徒步環島攝影的初衷,與臺灣海納百川的精神不謀而合。」所以,選擇將她作為攝影集封面,陳冠安說。

陳冠安還賦予「日染樹梢」空間另一個任務,就是作為創作者傳達理念、對話世界的展覽空間。

除了咖啡甜點、底片沖洗和攝影課程外,陳冠安還賦予「日染樹梢」空間另一個任務,就是作為創作者傳達理念、對話世界的展覽空間,「像是亞洲大學學生來這辦過攝影展,也有一位剛踏入職場的護理師,帶著攝影作品來此展出。」一如他所創立「日染樹梢」不變的初心,用自己的方式、不同的形式,為底片攝影和傳統黑白底片沖洗推廣注入更多想像和可能。因為,摸得到的畫面對他來說,那份感受與感動才是最真實的。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努力小農》一起來種樹:建立樹與我世界資產網絡
旅行的意義 就是找尋家的方向 旅刺蝟工作室
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都拿得到綠電憑證 為什麼還是有人說不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