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產險業慘賠3,500億 難道只學到「風控」?

近期數家因防疫保單慘賠的上市公司高層都在股東會上向股東道歉,因去年公司獲利大減讓股息大縮水!他們也紛紛在股東會上提到,未來公司營運將會更重視「風險控管」。但花3,500億元就只有讓產險業者更重視「風控」嗎?

台灣這次產險防疫保單慘賠事件,不禁讓人想到發生在上個世紀末的美國長期資本公司(LTCM)事件。LTCM是一家從事高槓桿的絕對報酬交易策略的避險基金公司,旗下董事成員都是最有經驗的專家,其中麥倫.休斯(Myron Schols)和羅伯特.C.默頓(Robert Merton)不但是計量專家,更因制定期權定價公式共同獲得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LTCM在1994年成立第一年果然大賺錢,年化報酬率超過40%,卻在1998年俄羅斯公債違約危機後,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造成46億美元的巨大虧損,最終在2000年初倒閉。

而造成該公司巨額損失的最大原因是當時俄羅斯暫停國債交易且不再支付國債利息,這項政治因素超出了他們計量模型假設。

這次產險防疫保單造成巨額虧損的原因很多,但產險業界設計防疫保單時都以政府「清零」政策為前提,台灣第一張防疫保單理賠率約0.5%,據了解,有些產險業設計防疫保單都以這理賠件數率1至2倍數甚至再多一點,設定承保量能,但大家都沒有想到政府不但放棄清零政策,甚至在理賠上作了相當多「例外放寬」,為了社會觀感,產險業者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在防疫保單到期後,隨即有立委在立法院質詢,「金管會保險局難道沒有責任?」並要求兩個月內(7月11日前)提交報告。一張防疫保單,產險業付出了「核爆級」理賠金額,的確有相當多值得檢討之處,除了產險業風控問題之外,立法及行政機關是否適合介入商業保險銷售、理賠行為?至少應該給掏大錢及損失股利的股東們一個合理交代!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積電廠地 高市加速通關
欣興董座:載板樂觀到2026
聯茂需求喊燒 2022季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