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電池者 為什麼得天下?

固態電池克服了汽車電池安全性與單位能量密度的問題,帶動國際汽車大廠積極發展自有電池生產線,爭取將來在大量電動車款推出時,能掌握關鍵供應鏈能量,而面對終端電池需求越來越大,台灣上游材料廠商則存在經濟規模較小的問題,在國際大廠積極投入當下,能不能維持成本上的優勢與速度,將會是未來決定性的關鍵。

得電池者 為什麼得天下?
得電池者 為什麼得天下?

「鋰電池的普及,將電動車應用推上了跑道;固態電池的發展,則是幫在跑道上的電動車裝上溜冰鞋。」一位電池材料廠商如是說。

因為成本左右了電動車滲透率的表現,而電池模組成本則高達整車成本的三成至四成,在早期每千瓦小時(KWh)的電池成本超過600美元,所以使得電動車剛推出時,價格相當驚人,但根據Bloomberg 報導,2020 年每千瓦小時成本已經降至137 美元,電動車價格也持續貼近傳統汽車,預估每千瓦小時降至60美元時,最快幾年之內就將出現電動車整車價格低於傳統汽車的甜蜜點

而如何能夠將每千瓦小時的單位能量成本降低呢?這就取決於電池材料技術發展。

固態電池基本上可以分為正極、負極與電解質,其中,正極材料決定了電池的效率與安全性,占整個電池材料成本的四成,目前最常見的正極材料以磷酸鋰鐵與鋰三元為主,目前電動車以鋰三元正極材料為大宗,但未來可能會缺乏鎳金屬,包括特斯拉等車廠,已陸續規劃將主流轉為鋰鐵材料,國外以中國發展最為積極,而國內廠商如碩禾(3691)、輝能、立凱(5227)、美琪瑪(4721)、康普(4739)等,皆以切入相關領域布局甚久。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電池材料業者則指出,國內在正極材料研發上,過去具有先行者優勢,所開發的材料安全性首屈一指,也成功打入如湯淺、松下等電池模組廠,但目前遭遇國際上大量正極材料產線開出的低成本競爭,以單一生產線為主的台灣廠商,缺乏一個具規模的本土汽車電池模組廠做垂直下游整合,因此,直接對國際上模組廠的報價缺乏規模優勢,產品效率雖好但成本也高,始終成為競爭上的遺憾。

廣告

日本富士經濟則認為,也因為國際廠商的大舉投入,使得電池成本持續降低,需求可望爆炸性成長,進入一個全面增長的大循環,預估2035年全球固態電池市場規模將達到2兆1千億日圓以上,較2019年大舉成長超過千倍。台廠如果錯過固態電池發展機會,將會相當可惜。

但這方面在鴻海(2317)投入MIH平台後,似乎看到契機,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日前提出得三電者得電動車天下,且入股碩禾成為第二大股東,積極投入固態電池領域,這都可見電池在電動車發展上重中之重的地位;劉揚偉更強調,鴻海不會做電動車整車,而是要掌握關鍵零組件,更被市場解讀已經看見固態電池發展機會,預估2021年底將推出固態電池樣品,最慢2024年推出首款商用化的固態電池產品,可望帶領台灣廠商突破困境。

★延伸閱讀★

電動車時代來臨!投資市場新寵兒「會跑的電腦」

想搭電動車獲利順風車?先了解三電鼎立

台灣新機會!童子賢:電動車產值是半導體的8倍

轉進電動車!郭台銘的盤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