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核能重新歸隊,台灣怎麼辦?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1979年4月號的《TIME》(時代雜誌)曾經以「Nuclear Nightmare」(核能噩夢)作為封面故事。當時的美國,因為賓州Three Mile Island(三哩島)的兩座核反應爐放射性氣體洩漏,疏散了五英里範圍內的所有弱勢群體,一下子震驚了世界。

沒想到的是,45年過去了,三哩島竟然又起死回生了。今年9月,微軟與Constellation Energy簽署了一項協議,它們準備花費16億美元在2028年之前將三哩島核反應爐重新恢復運作。不僅於此,大型科技公司正群起擁抱核能,兩個星期前,亞馬遜也與華盛頓州的公用事業公司達成協議,將共同開發四個下一代的小型模組化核子反應爐;Google則同意開始從新創公司Kairos Power建造的SMR(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購買電力。

大型科技公司對核能的熱衷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高度耗電的AI(人工智慧)興起。AI搜尋引擎消耗的能量是現在Google搜尋的10倍。高盛預計,到2030年,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比十年前成長160%。國際能源總署不久前宣布,繼煤炭和石油時代之後,全球正式進入了電力時代。科技公司心知肚明要繼續建立數據中心,自己就必須備妥電力。

確實,核能發電在經歷了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大幅減少之後,新的核電廠在發電所占的比重現在再次上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指出,核電非常適合數據中心,因為它與風力和太陽能不一樣,它可以全天候提供可靠的清潔能源,而且它的發電能力足以運行AI數據中心需要的龐大電力。全球目前有超過60座核反應爐正在興建,大部分集中在中國和俄羅斯,但其他地區開始急起直追。難道,核電新時代真的來臨了嗎?選擇核能發電回歸的爭議都煙消雲散了嗎?

首先,這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另外,全球在建造新型核電所需的供應鏈和專業知識仍然欠缺,這些科技巨頭解決風險的方式是引入外部投資者。上個月,微軟與貝萊德合作,準備推出一支3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基金,除了投資AI,也將為核能項目提供融資。另外,包括中國和俄羅斯等其他國家也在努力發展新一代核子反應爐技術。

但現在的樂觀情緒能不能成功讓金融魔法、科技獨創和政策支持有效結合,其實仍然充滿了不確定因素。

以SMR來說,它們基本上是按照和以往大同小異的設計預製而成的,理論上尺寸很小,意味著它們可以比較靈活的安裝在需要電力的地方,甚至連接到舊電網已經架構的地點。但在這個安全至關重要的行業,它們可能會面臨高昂成本來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它們可能會擠壓相對成熟的太陽能、風力和電池系統的關鍵投資。而事實上,所謂的SMR發電雖然理論上優點多多,但距離正式商轉與普及,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當然,引入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影響力和創新天賦可能有助於SMR的發展,並加速從主要由政府主導和資助的核開發向民間融資和倡議的轉變,但尋找重新開放或延長現有核電廠壽命的方法或許更為可行,美國的三哩島核能發電廠重新啟動其實值得台灣進一步觀察。

無論如何,隨著AI驅動的數據需求激增,意味著大型科技公司肯定將在清潔能源,諸如風力、太陽能,甚至核能發電領域進行更多的投資。這是難得一見,由AI需求刺激出來的商業世界反哺,如果台灣政府夠聰明,懂得槓桿財力雄厚的科技公司一起創造出雨露均霑的能源供應,那麼提高工廠、辦公室和整個電網的電力供應就會變得容易許多。

總而言之,在新的電力時代,AI可以不只是一個需要能源挹注的大缺口,相關的科技企業既然願意投資電力,它們又具備數位技術、感測器和軟體這些可以協助政府提升監控和匹配供需平衡的技術,甚至還能以商業手段達成儲能系統的全面鋪開穩定供電訴求,台灣政府何樂不為?

所以,台灣應該怎麼辦?如果金管會可以撬動金控的錢袋子完成金融魔法;如果經濟部能從美國三哩島重啟核電找到靈感;如果新政府懂得槓桿台灣的護國神山群突破綠色轉型,那台灣順利找到將再生能源從發電案場平順轉移到產業端就不是不可能的任務。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iPhone組裝將倍增 立訊大擴廠 叫陣鴻海、和碩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
明年電視面板出貨估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