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資訊不對稱觀點 論乳品標示紛爭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研究「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的學者,分別於1996年與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近期酪農業者與衛福部就乳品標示修正草案,意見極度分歧,或可從其論點切入。

經過一甲子的努力,我國酪農業穩定發展,引用《農業統計年報》數據,2022年乳牛數量6.5萬頭,雖不如1995年的6.6萬頭,但產乳量達46.3萬公噸,遠大於1995年的31.8萬公噸,且酪農戶數也由30年前超過千戶,砍半為562戶,使得平均每戶飼養的頭數由50頭,倍數成長至115頭,顯示酪農業示趨於規模化,且牛乳生產效率為之提升,年產乳量已高居亞熱帶國家之冠。

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國乳品品質亦同步提升,衡量生乳品質係以體細胞數及生菌數等項目為標準,可區分為A、B、C與D四級,引用台灣區乳品工業同業公會網站數據,2013年A級生乳比例為81.4%,2017年提高至95.2%,2023年高達98.5%,已居國際一流水準。

國產乳業同時也面臨進口乳品的競爭,台灣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開放液態乳進口,進口液態奶的數量快速增加,依據中央畜產會「台灣地區液態乳進出口量值表」資料, 2002年進口量不到4,000公噸,2010年已超過1萬公噸,2014年達2.38萬公噸,2020年創歷史新高逼近7萬公噸,近年來略有下滑,仍在5萬~6萬公噸水準。液態乳中又以鮮乳最多,以2023年為例,包含鮮乳、保久乳與其他液態乳的整體液態乳進口總量為5.8萬公噸,其中鮮乳就有3.9萬公噸,占比高達三分之二。

廣告

外國乳品在台不斷攻城掠地,其中一個重大的原因,在於衛福部食藥署制定的《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有關「鮮乳」定義不當,只要是以生乳為原料,經加溫殺菌包裝後冷藏供飲用之乳汁,皆可稱為鮮乳。我國鮮乳從收集生乳到產品上架,只需要一天的時間,保存期限僅14天,稱為鮮乳可謂是名正言順。

外國乳品在其本國銷售時,多採取能保留大多數養分的低溫殺菌方式處理,鮮奶的保存期限也在14天上下。惟欲進入台灣市場,需經數十天的海運,故需捨棄原有作法,改採超高溫殺菌方式,犧牲部分乳品養分,以換取長達90天(甚至更長)的有效期限,無論乳品養分抑或是新鮮度,均難與國產鮮乳相比,此類的進口乳品依照上述規範,竟也可標示為鮮乳,正所謂名實不副。

此即為資訊不對稱的典型案例,消費者見到同為政府認證的鮮乳,誤以為是相同品質的商品,實際上卻有極大差異。有些消費者甚至倒果為因,認為進口鮮乳效期較長仍可標示為鮮乳,進而推論其品質優於國產鮮乳。

資訊不對稱易造成混淆,將使劣質商品或服務更容易被選擇,而將良品排除在外,造成「逆選擇」,因而影響市場效率,導致市場失靈的結果。經濟學提出的資訊不對稱解方,不外乎資訊揭露、提供認證,建立評價制度與制定規範等,目的就是讓消費者交易時,能擁有完整的資訊。

酪農業者不斷要求農業部與食藥署修正前正規定,直到6月5日衛福部始於官網上預告修正草案。原本大家預期食藥署會限縮鮮乳的範圍,另對長效期乳品創造一個新的名詞,以資區別。

惟該草案原則上並未改變鮮乳定義,而是針對保存期限30天以上者,增加品名「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ESL『鮮』乳」或等同意義字樣。

從其文字敘述可知,食藥署仍將進口長效期乳品視為鮮乳,只是需要額外增加品名。此一作法並無法讓消費者區別國產鮮乳與進口長效乳品,尤其是何謂ESL?還需額外解釋一番,反而創造更大的資訊不對稱。

此外,進口乳品除了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ESL鮮乳列舉的三個品名外,還可以採用「等同意義字樣」標示。此例示規定增加極大的模糊空間,使用與ESL近似的縮寫,如將Long Life milk或Long Term milk縮寫為「LL鮮乳」或「LT鮮乳」,試問消費者能理解?

2013年7月簽署的《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乳品12年調適期即將於2025年屆至,液態乳將降至零關稅,紐西蘭又是我國乳品主要進口國,衝擊可見一斑。酪農業者並未要求保護國內產業,僅請求食藥署完善乳品標示,落實資訊揭露,完全與符合資訊不對稱理論,有助於推動公平競爭。盼該署能廣納多方的建議,重新修正草案,否則恐將因政府錯誤的規範,摧毀國產乳業。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養地怎麼認定? 動工合理期間出爐
豪宅、第三戶房貸 調高利率地板價
世銀調降陸今明年GDP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