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前瞻十五五:「中國製造2025」內核的延伸
時近歲末,即將到來的2025年除了是大陸「十四五」(2021~2025)規劃收官之年,緊接著將拉開「十五五」(2026~2030)規劃的大幕,更是大陸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後,驗收首階段成績的指標年度。12月上旬甫閉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作為此際前瞻大陸擘畫「十五五」規劃科技政策的重要觀察點。
回顧十年前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這是大陸打造「製造強國」的戰略綱領與發展路線圖。首先是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35年整體製造業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最終要在中共建政100年時(2049年),製造業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當時點名的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資通訊、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十大領域。
為此,儘管這些年大陸在科技領域迭遭美國聯合盟友制裁,但仍以獨特的「舉國體制」大力扶持「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新興產業,十年來成效可觀。
南華早報今年4月根據「綠皮書」列出「中國製造2025」覆蓋的260多項量化指標顯示,逾86%的目標已經達成。川普提名為下任美國國務卿的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9月也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指出,該計畫涉及的十大關鍵領域有四項已被「成功征服」,五項「部分完成目標」,僅有一項失敗。
這十年來,大陸在科技產業趕超步伐令人咋舌,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崛起後,逼使美歐日韓老牌車企節節敗退,不得不訴諸關稅抵禦;歐洲最大電池製造商Northvolt11月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被視為歐盟振興綠能產業的挫敗,說明大陸部分科技產業已成為讓各國畏懼的「出海」力量,亦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但大陸的「舉國體制」模式雖在短期內拉拔產業競爭力,惟副作用甚強。對內,產業在政策扶持下野蠻生長,再因產能過剩、產品同質性高而淪於價格戰,讓市場「藍海」快速變成「紅海」,資源大量內耗;對外,陸企透過出口消化產能與搶占市場,但內卷式競爭「卷」向海外後引發各國眾怒,其對外貿易因此受創。
12月初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用詞從過去的「防止」升級為「整治」,除了可視為大陸新一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也意味著明年應會有更多的政策推出。成員普遍虧損的中國光伏行業協會12月初呼籲「反內卷」後,近日太陽能組件價格開始上漲,或可視為一個好兆頭。
檢視「中國製造2025」對大陸這十年產業政策的影響,儘管其推出不久後即被川普政府盯上,成為爾後美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的主因,2019年後大陸官方即低調不再公開提起該計畫。但事關國力發展與產業升級,不提並不代表不做,「中國製造2025」的內核精神早已融入「十四五」規劃及各項產業政策,甚至延伸至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高質量發展」(2017)和「新質生產力」(2023)等戰略理念。
另,近十年全球科技新技術與新應用層出不窮,大陸的科技戰略也緊貼全球趨勢脈動調整。譬如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十大工作任務,第一位即是「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點名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氫能、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領域,這在過去相當罕見。
作為明年3月全國「兩會」的重要指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九大任務中,第二位即是要求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人工智慧(AI)+」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可一窺大陸在科技產業戰略思維上始終保持的一貫性,以及執行上因應內外形勢變化的靈活性。
由於承襲「中國製造2025」精神的「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顛覆性技術創新,接下來大陸在科技發展上仍將堅持國產替代道路,預料還將增強推動智慧網聯車、無人機、晶片技術研製、航天衛星等領域;AI技術、量子運算、核融合、基因工程等未來產業也將成為「新型舉國體制」的支持重點。
要注意的是,在面臨經濟成長與國際形勢逆風下,大陸政府在做法上也將介入調整,包括整飭內部市場環境,防止產業內耗,同時設法改善對外貿易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