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趴趴走/「叭噗」不是冰淇淋?一起認識台灣冰的歷史
「叭噗──叭噗──」在早期台灣巷弄中,只要聽到這類喇叭聲,就知道又有冰可以買了。賣冰的小販騎三輪車載著冰桶,穿梭大街小巷,吸引孩子們上前購買。
Ice cream,日本稱「アイスクリーム」,台灣叫雞蛋冰,又因早期叫賣形式,慣稱「叭噗」。叭噗冰和後來大家所熟知的歐美冰淇淋並不相同,未摻牛奶或油脂,而是在熬煮時加入澱粉或樹薯粉,進行勾芡,做出綿密滑順的口感。
除了冰淇淋之外,早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就看準台灣冰品的商機,因台灣氣候炎熱,再加上賣冰成本低、利潤高,於是開始販售刨冰。刨冰,一般用台語俗稱為「剉冰」,正確寫法應為「礤冰」。時至今日,相較於「叭噗冰」,多數人更常吃「礤冰」。
綿綿冰,又稱雪花冰,看上去有如層層雪片,口感較一般刨冰綿密,又沒有冰淇淋厚重,近年來受到多數人喜愛,愈來愈多家冰店以此作為招牌販售。
雪花冰製作方式與刨冰略有不同,是先將牛奶混入芒果、巧克力、花生、茶類等口味,做成冰磚,再用機器削成,成品美觀,嚐起來清爽又溫柔,成為時下最為流行的冰品。
本週「台灣趴趴走」節目,魚夫帶大家品嚐各類冰品,認識台灣冰的歷史。
播出時間:民視台灣台,每週三上午9點、下午3點,週六下午三點。
(民視新聞網報導)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快新聞/新北中和社區+7! 不排除與通風管線有關
快新聞/本土疫情多點爆發「風險升高」 陳時中曝不升級原因
快新聞/北商1教師確診 校方:再有確診暫停實體課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