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證券史首見 公司與承銷商兩敗俱傷 科科科技IPO破局 到底哪裡出錯?

台灣證券史首見 公司與承銷商兩敗俱傷 科科科技IPO破局 到底哪裡出錯?
台灣證券史首見 公司與承銷商兩敗俱傷 科科科技IPO破局 到底哪裡出錯?

科科科技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最終仍無法完成最後一哩路,掛牌前一週竟宣告上市案失敗,市場充滿許多問號,也掀起股票評價的爭論。

文/楊喻斐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6月7日,在樂天桃園棒球場上,科科科技集團與旗下的KKBOX砸下重金,冠名贊助一年一度的動紫趴(棒球結合音樂的盛宴),為6月19日股票掛牌進行最後一波的造勢。然而,這一切竟在6月12日戛然而止,公司居然宣布上市案失敗。

競拍流標 埋失敗伏筆

事實上,科科科技今年三月就曾因「競拍」合格標不足,才在6月改採「詢價圈購」與「公開申購」方式;接連兩次的承銷失敗,為台灣IPO史上首見,歸納起來,有兩大原因造成這次的結果。

第一點,投資人不埋單。法人認為,科科科技跳過興櫃直接申請上市,投資人唯一能參考的價格,是公司去年九月曾辦私募籌得4千萬美元,當時包括大眾控股董事長簡明仁、中華電信、台灣大均以105元認購。今年3月科科科技流標的競拍案,當時暫定承銷價是110元,就是以上市前私募價格105元為依據。

在經過流標之後,科科科技與統一證券雙方達成共識,將6月的詢圈價格降為88元。法人指出,雖然第2次承銷的價格打了8折,但是以88元以及今、明年的每股盈餘預估分別為1.8元及2.5元來計算,本益比約35至40多倍,遠高於台灣資訊服務類股的平均本益比5至20倍。

法人分析,科科科技26%的營收來自於AI多媒體業務,透過大股東日本KDDI與趨勢科技打入日本通路,搶攻當地企業數位轉型的需求,毛利率達60%;公司看好這項業務未來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可達雙位數,理應能享有較高的本益比。

廣告

但是,《財訊》雙週刊分析,從另一項營收占比74%的音樂串流平台(KKBOX)來探討,情況又不太一樣。有人認為,這個領域的比較對象Spotify,雖然虧損但仍能享有股價營收比的評價方式,對科科科技是正面效果。不過,Spotify面向全球市場,KKBOX鎖定的卻是中國以外的亞洲華人市場。

也就是說,KKBOX目前以台灣市場為主,除了中華電信之外,去年也打入台灣大用戶,未來也會獲得遠傳採用,但台灣市場成長有限,投資人仍存疑慮。

台灣證券史首見 公司與承銷商兩敗俱傷 科科科技IPO破局 到底哪裡出錯?
台灣證券史首見 公司與承銷商兩敗俱傷 科科科技IPO破局 到底哪裡出錯?

認知落差大 各有各的理

第二點,公司與券商的溝通有認知落差。科科科技經營團隊在6月12日宣布上市失敗後,緊急舉行媒體說明會,董事長暨執行長王献堂難掩氣憤卻又無奈地宣布無法順利掛牌的消息。說明會上,他不斷以「surprised」來形容與主辦券商統一證券溝通的過程,以及最後竟然是因為合格圈購單不足,導致無法上市。

統一證券則回應,詢價圈購作業均依法及內控作業流程辦理,科科科技的合格圈購單累計數量,未達應提交詢價圈購1萬3837張的承銷總數量,依法不能進行承銷價格訂價作業。

但這個結果,與王献堂的認知有極大落差。王献堂強調,自己親自舉辦32場說明會,接觸近4百名投資人,當中有許多人表達投資意願,公司也積極掌握相關名單,事後轉介給統一證券。「若從最終的合格圈購單回推,代表有超過八成的投資人臨陣退縮。」面對這樣的情況,王献堂直呼不合理。很顯然的,在公司與券商溝通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嚴重的認知落差。

《財訊》雙週刊指出,科科科技從台灣出發、選擇在台灣上市,卻胎死腹中,留下遺憾,與統一證券可說是兩敗俱傷。所幸,科科科技即使未上市也不影響營運跟未來計畫,因為在去年成功私募之後,現金部位高達23億元。而王献堂也沒把話說死,未來若有其他的主辦券商,也不排除繼續嘗試,爭取台灣投資人的青睞。…(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14期)

延伸閱讀:

霸氣魏哲家 為何敢向客戶大膽喊漲?一場記者會,揭開台積電股價易漲難跌的祕密

50影響力人物》儒鴻創辦人洪鎮海 全球機能布創新之父

50影響力人物》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 台灣半導體崛起的奠基者

50影響力人物》龍德造船董事長黃守真 國艦國造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