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業的今昔

美國自二戰結束後,在人才、技術及資本的優勢下,製造業生產力無人能及,加以自由貿易的風行,如虎添翼,1950年製造業生產毛額占GDP高達26.8%,美國貨行銷全球,年年享有貿易順差。

戰後三十年美國春風得意,不論是在政治、經濟或學術上皆獨佔鰲頭,為世人所羨慕,而華府也有大國之風,以馬歇爾計畫、美援協助各國戰後重建,歐洲、日本生產力因而逐年回升。

以日本而言,自1955年開始發展汽車工業,到1970年所生產的各式汽車已高達500萬部,德、法生產力也扶搖直上。

美國雖進步,各國也在追趕,1947年在美國主導下更簽署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連年調降關稅,直到1970年共召開五個回合談判,GATT所創造的貿易環境一方面有利於美國貨進入各國,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各國貨品賣到美國。

製造業曾占GDP的1/4

根據GATT年報及美國官方統計可以估出,1950年代初期美國商品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高達18%,那是美國最風光的年代,直到1960年代初期仍有15%,強大的出口競爭力,反映在製造業的榮景,那時美國製造業非僅創造了四分之一的GDP,也提供了近三成的就業機會。

全球局勢每一秒都在改變,在歐、日追趕下,1971年美國首次出現貿易赤字,華府對於這些自己協助過的國家,竟有後來居上之勢,非常不能接受,遂以加徵關稅迫使歐、日在1971年簽署《史密松寧協議》,英鎊、馬克、法郎、日圓隨即升值,然而美國出口情勢並未好轉,赤字連年擴大,美國出口占全球比重逐年下滑,1960年尚有15.4%,至1980年已降至11.4%。

隨著自由貿易,全球進入大競爭時代,美國獨強的局面已經改觀,其製造業所創造的產值、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已不如昔日,然而美國仍堅信這是各國匯率低估、侵權所致,在廣場協議中再度迫使歐、日匯率升值,並以特別301對付貿易夥伴。華府以舉國之力卻難敵滔滔大勢,1990年美國製造業占GDP已降至17.4%。

歐、日競爭未歇,中國又加入戰局,1990年代每人GDP尚不及一千美元的中國大陸,於改革開放後,躍上世界舞台,赴陸投資者絡繹於途,隨後加入世貿組織,如魚得水,2009年超越德、美,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美國製造業占GDP於2016年又降至10.8%。

發動貿易戰仍無力回天

看到美國製造業式微,川普發動貿易戰,拜登繼之,八年過去,仍無力回天,去年美國製造業占GDP比重續降至10.2%,而製造業所僱用的人數占非農比率也降至8.2%的歷年新低,與戰後榮景相比,相去已遠。

觀看戰後七十年製造業的變化,美國獨領風騷多年,繼而德、日追上,隨後中國崛起,後浪推前浪,非人力所能及,沒有永遠的日不落國,古人言:「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在歷史的長河裡,崛起與沒落,理同如此。

小檔案■根據GATT年報,1950年全球商品出口563億美元,而根據美國的國民所得統計,1950年美國商品出口102億美元,占全球18.1%,1960年降至15.4%,1971年續降至12.4%,同年美國出現貿易赤字,去年(2023)美國出口的全球占比已降至8.5%。

小檔案■大陸於1990年出口世界排名15,全球占比1.8%。2000年大陸名列第7,出口全球占比3.9%,美國第一,占比12.3%。2008年全球出口前三名為德、中、美,2009年大陸躍居第一,占比9.6%,美國8.5%名列第三。2023年大陸續居第一,占比14.2%,美國8.5%名列第二。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鋼內銷價 傾向開平低盤
台光電建新廠 擬發可轉債籌資35億
中研院:台灣明年通膨會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