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含氚廢水何時影響台灣?專家曝「這時間」!4大疑問一次破解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日本政府宣布最快24日將福島電廠核廢水排放入海,預計排放持續30年,讓人擔心是否會對海洋造成汙染,影響食安。甚至,近來因為擔心海洋受到污染,掀起「囤鹽」的搶購潮。目前關注重點是含有有毒放射物質銫的廢水,以及放射性物質氚(tritium),含有氚的水稱為氚水,究竟台灣最快何時會受影響?「含氚廢水」可以飲用嗎?海鮮食物還能吃嗎?

福島含氚廢水何時影響台灣?專家曝「這時間」!4大疑問一次破解
福島含氚廢水何時影響台灣?專家曝「這時間」!4大疑問一次破解

「含氚廢水」排放入海,各國掀隱憂

從2021年開始,日本就有將目前存放於福島核電廠內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水(The 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 treated water, ALPS treated water)」也就是常聽到的「含氚廢水」排放入海的計畫,雖日本承諾在排放前會將其稀釋至標準值,無論國內外,都對此事抱持擔憂。

什麼是氚?如何進入人體?

氚是氫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核子武器的製造、醫學用的生物顯影劑,或逃生口標誌等必須在黑暗中發光的物品。氚會透過呼吸、攝食,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氚的半衰期即輻射量減半所需時間為12.3年,但也有專家表示,氚的生物半衰期即該物質進入生物體內之後的半衰期,只是7到14天,且氚水同樣會透過人體排汗、排尿排出體外,在指標範圍內攝入人體的氚因此不易積聚。

4大疑問一次破解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說明他們的看法。以下由專家針對民眾常見4大疑慮進行解說:

核廢水有不同的擴散途徑,透過太平洋表層海水輸送,繞行北太平洋一周,需要數年時間,而透過數百公尺深的海水由北向南輸送,則預估2年內即可到達中國東海與臺灣海域。
核廢水有不同的擴散途徑,透過太平洋表層海水輸送,繞行北太平洋一周,需要數年時間,而透過數百公尺深的海水由北向南輸送,則預估2年內即可到達中國東海與臺灣海域。

Q1.核廢水排放,最快何時抵台?

對於核廢水排放到抵台的時間,一直都有不同觀點,從2021年至今,有過7年,也有過1-2年的說法,到底何者比較符合科學事實?

廣告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蕭仁傑表示,兩者說法都是有科學依據,會有這麼大的時間落差,是因為核廢水有不同的擴散途徑,透過太平洋表層海水輸送,繞行北太平洋一周,需要數年時間,而透過數百公尺深的海水由北向南輸送,則預估2年內即可到達中國東海與臺灣海域。

福島核廢水的預定排放處位於較弱的親潮(向南流)與較強的黑潮(向東北流)的交會處,因此大部分核廢水會向東進入黑潮延伸流,在黑潮海流的傳輸作用下,約1-2月內便可傳輸至中太平洋,其間部分海水會下沉進入太平洋次表層數百公尺深處(約200-300公尺深),並向南傳輸進入黑潮次表層水,而黑潮流經中國東海大陸坡時,會將此次層水抬升並入侵東海與臺灣周遭海域,此過程約2年內完成。

此外,上述提到進入黑潮延伸流的核廢水,大部分會繼續藉由西太平洋副熱帶與副極地區大洋環流向東傳輸到北半球的東太平洋,根據洋流模擬估計,可能需要3年時間才會到達美國西岸,再經由加州冷流,連接北赤道洋流回到西太平洋,核廢水繞行這一大圈北太平洋循環歷程,可能長達7年之久。以上兩種途徑都有海洋擴散模擬系統的支持,而且過去10多年來追蹤福島核電廠所釋放的銫-137也顯示有上述兩種的傳輸與擴散途徑。

原能會似乎也有同樣的看法,核研所與氣象局合作,以2021年福島事故後的十年歷史洋流資料,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的含氚廢水,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

Q2.含氚廢水會對海洋生物和人類造成什麽樣的風險?

雖然輻射物質有損人體健康,但是實際的風險必須考量人體暴露在輻射物質的種類、強度與時間。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相較於其他放射性核種,氚水是較無害的放射性物質。因其放射的β粒子能量較低,不會穿透人體,唯有大量吸入氚水才會傷害人體,但問題是需要攝入多少氚才會對人體或海洋生物產生危害?海洋生物與食用海鮮會攝入足量的氚水導致健康受損嗎?

雖然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地少,但是答案是否定的。曾經有研究人員將鯉魚魚苗飼養在含氚水(每公升50,000 貝克) ,以及無氚水汙染的水體中35-150天,結果兩組魚苗的體長並沒有顯著差異。

而人類直接暴露在含氚廢水,或是食用氚廢水污染的海鮮造成傷害的前例極乎沒有文獻報導。加拿大文獻曾經指出暴露於氚環境下的核電廠附近居民,並無增加放射性物質所引起癌變的風險。而英國的研究指出核武試驗後釋放氚於環境中可能使幼童增加白血病風險。然而值得強調的是,目前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儲罐中的氚幅射活性約為1 拍貝克(PBq, 1PBq = 1015 貝克),這輻射活性量遠低於1960 年代核試驗後全球大氣仍殘留的8000 PBq。

也就是說,福島核電廠預計排放的氚廢水輻射活性遠遠低於人類核試爆產生的量。若現今海洋中的氚水含量沒有危害海洋生物,再加上福島核電廠排放出來的氚廢水,透過與海水混和快速稀釋。再受到潮汐、沿岸海流與海洋渦漩作用持續擴散傳輸之後,也不會明顯提升海洋生物與人類食用海鮮的風險。

Q3.我們可以用銫的分佈狀況來推估氚水的分佈與風險嗎?

由於另一個輻射物質銫的半衰期較短,過去日本食品進口的檢驗、或是台灣鄰近的海域輻射監測,都是以銫為檢驗對象,目前是否有超標的狀況?對人類會有什麼影響嗎?可以用銫的分佈狀況來推估氚水的分佈與風險嗎?

自從福島核電廠意外發生以來,政府相關單位(水產試驗所、漁業署、原子能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等)已經持續檢測臺灣漁場與日本進口海鮮食品的輻射量多年。甚至也遠赴西北太平洋捕撈秋刀魚,檢測其輻射量,所有的檢測樣本都未發現有銫輻射汙染,以往的資訊都由政府個別單位發布,從去年開始,相關資訊已經整合在「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公開查詢。

銫與氚的半衰期以及傳輸途徑極為不同,因此不宜使用銫的分佈狀況來推估氚的分布與風險。政府相關單位已經檢測海水銫輻射超過10年,並且於2022年建置監測氚水的設備與技術,往後的監測計畫將同時監測銫與氚水的輻射量與分布。

蕭仁傑教授認為,福島排放氚水對於我國從西北太平洋的遠洋漁場所捕獲的漁獲物,根本不會有輻射汙染的影響,甚至連現今最精密的儀器都很難從漁獲物種,檢測到氚水的輻射活性。
蕭仁傑教授認為,福島排放氚水對於我國從西北太平洋的遠洋漁場所捕獲的漁獲物,根本不會有輻射汙染的影響,甚至連現今最精密的儀器都很難從漁獲物種,檢測到氚水的輻射活性。

Q4.核廢水會對遠洋漁場的漁獲有影響嗎?

核廢水會隨洋流移動,會流經哪些遠洋漁場,或對這些遠洋漁場的漁獲造成什麼影響嗎?

福島的核廢水主要是從透過表層洋流,由西北太平洋往東北太平洋擴散,數年後再回到西北太平洋,因此位於北太平洋海域的漁場都是核廢水可能流經之處。福島核電廠預計排放的氚水活性控制在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已經遠低於日本的排放標準,每公升6萬貝克,也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限值,每公升1萬貝克。

況且所排放的氚水經過巨量的海水迅速混合稀釋,根據數據模擬,在排放管1-2公里外,其輻射活性很快就會就跟現今背景值無異(約每公升0Bq)。

因此蕭仁傑教授認為,福島排放氚水對於我國從西北太平洋的遠洋漁場所捕獲的漁獲物,根本不會有輻射汙染的影響,甚至連現今最精密的儀器都很難從漁獲物種,檢測到氚水的輻射活性。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延伸閱讀】

看更多相關新聞
就是現在!福島核處理水排入太平洋 探索概念中影響最大的國家是?
福島核處理水排放會影響健康嗎?正反方怎麼看?你想問的五大QA
日排核處理水釀「陰陽海」!他批東電當初不做1事害慘全人類
日本外務省砸700億 打擊核處理水排海「負面資訊」
核處理水入海⋯陸禁日水產 我不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