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民主峰會後重新思考民主
美國召開全球「民主峰會」,邀請台灣參加卻排除大陸,大陸針鋒相對展開「民主」話語權之爭,搶先發布《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並且由學界推出《十問美國民主》研究報告。在大陸疫情管控得當、經濟穩定復甦,制度自信底氣十足,而美國人對自己的民主表現都不甚滿意,台灣的民主更被前總統馬英九譏評為「不自由的民主」之際,全球民主峰會不應該只是一場大拜拜。
台灣落入不自由的民主
首先,民主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這點無庸置疑,也正是因為如此,「民主峰會」不應當是一場割裂世界的會議。然而,美國主導舉辦「民主峰會」,邀請百餘國家與會,相當於判定一些國家民主,另一些國家「不民主」,有藉「民主」之名製造對立與對抗之嫌。在承認民主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前提下,各方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完善自身的政治制度,來達成更好的民主。
第二,民主體制各有不同,反映每個國家各自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特點,決定民主體制的是其基本原則,而不是某種特定形式。各國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均不盡相同,所做的選擇、所適合的制度不會相同,世界各國不是同一種樣貌,人類政治文明的形態也不會是同一種樣貌。
在已開發國家,美國的總統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的議會制不一樣,美國的兩黨制與德國的多黨制也不一樣。對開發中國家來說,民主的實現過程具階段性特徵,經濟發展是首要的民生訴求,民主需要經濟基礎,適合開發中國家的民主改革應是漸進和穩健的,民主應與民生協同發展。
西方有傳教傳統,在與其他國家交往時,往往希望改變對方不同的制度,但過往經驗顯示,強推西式民主的效果並不理想。曾經喧鬧一時的「阿拉伯之春」,在十餘年後的今天,證明自由公正的選舉制度並沒有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革命理想反而造成今日的政治混亂與經濟蕭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在傳播民主的過程中,更要清醒認識到,民主制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造福民眾的一種方式,讓人民幸福的方式,絕不會只有一種。
第三,理想的狀況是各國在制度比較中能夠評估自身的優缺點,在相互借鑒中提高民主效能。冷戰結束後,全世界都把西方民主制度視為歷史的終結,但近年西方國家遭遇嚴重的治理危機,貧富差距惡化、公共設施落後、民粹主義興起、權貴政治成型、民眾對精英政治人物的不信任等,削弱了美式民主的吸引力。台灣自喻是華人世界的民主模範生,但蔡政府一黨之私的民主,讓台灣落入「不自由的民主」,或「威權民主」。
大陸制度需要有吸引力
大陸沒有政黨競爭,沒有自由選舉,但政府的決策並非閉門造車,「十四五規畫」僅網路問政量就多達幾百萬條;《物權法》、《民法典》等法律的制定也都歷經數年討論,多次徵求意見,政策儘量滿足民意需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全過程民主」,強調民主與法制、政府治理效能的協調發展,讓三者相互協調。習近平體制追求的是良善治理,與最大共識下的集體力量展現,讓政府治理能力發揮到極致,同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不是放任自由,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和動盪。
美國擁有民主,但民主正在衰退,大陸學界提出的「十問美國民主」相當犀利:民主到底是多數人的還是少數人的?是實現權力制衡還是導致權力濫用?是增進民眾福祉還是加深民眾疾苦?是捍衛自由還是妨害自由?是保護人權還是侵害人權?是促進團結還是導致分裂?是實現夢想還是導致夢魘?是改善國家治理還是導致制度失靈?是給他國帶去發展繁榮還是災難動盪?是維護世界和平還是破壞國際秩序?
這十個問題,美國、台灣及全世界都應該認真思考,大陸也需要好好回答,不能只問別人,不問自己,而且「東升西降」不是只在GDP,制度也需要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