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能源轉型不是求有 而是求好、求不排碳

【時報-台北電】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2日表示,現在能源轉型不是求有,而是求好、求不排碳。台灣要做好世界好公民,若要延續現有優勢,要在人才、政策及能源上努力,在追求供電足夠之際,也要儘速轉型;未來誰能掌握不排碳且便宜、好用的電力生產來源,就能成為下一階段產業致勝關鍵、甚至可能成為全球的王者。

工商時報2日舉辦《新政論壇─台灣經濟關鍵的下一步》論壇,童子賢以能源轉型與AI智慧島的重要性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童子賢演講時先是引述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在1989年提出的願景,即是希望打造台灣成為一個科技島,使台灣能有自己的特色、發展自身的優勢,並成為一個世界的好公民;而30幾年後回頭來看,這個願景大方向是達成了。特別是從2024年回頭看,當時被認為不起眼的半導體,如今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台積電能成為世界級公司,使台灣從科技從業人員到全體公民,都是與有榮焉。

童子賢進一步指出,價值6,000多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當中有約1,800億是晶圓代工,而當中有約1,200~1,300億美元是台積電掌握,可說是掌握了6,000多億美元中最精華的一部分,讓台積電可以屹立在世界上。然而,要延續這樣的優勢,與能源轉型息息相關。

童子賢引用數據表示,全球半導體產值一年約6,200億美元,全球航空機票一年1兆美元市場,全球醫藥市場一年1.6兆美元,全球汽車市場一年2兆美元,全球石油市場一年3兆美元;然而,2023年全球電力市場一年約6兆美元。由此可見,電力的產值高過石油2倍,是汽車3倍,更是高過半導體產業將近9倍。

童子賢補充,換言之,誰可以掌握不排碳且便宜、好用的電力生產來源,就能成為下一階段產業致勝關鍵、甚至可能成為全球的王者;曾經冒煙的火車是工業革命的象徵,如今大量排碳在21世紀是落伍的現象,如今電氣化才是進步的象徵,因為電相比石油或燃煤,不但不排碳,而且效率高、精緻、穩定。

童子賢進一步說明,台灣2013年到2023年,10年來用電成長約11.8%,這並不算高,相較之下,全球同期成長25.4%,而中國大陸同期成長74%,印度同期則是成長55%;這是不同經濟體的現代化與工業化步調不同,所以耗電成長時間點不同。

童子賢說,台灣用電在AI、精密半導體、和電動車上確實有特殊需求,但預測這個需求在2025~2035年確實逐漸成長,但2035年之後用電會持平;這可以參考一個事實,也就是歐、日、美等先進國家,過去十年用電未趨於成長,反而是微幅衰退。

童子賢說明,所以,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電夠不夠,而是在於無排碳或低碳排的發電。從發電來源比例來看,台灣2023年無碳排(或稱低碳排)電力的占比為16.9%,其中綠能約為9.3%,核能為6.3%;若是拿掉核能後,不排碳發電僅剩10%左右。但是,全球目前不排碳的發電占比高達約40.7%,歐盟則是接近70%。

童子賢強調,這就是目前台灣需要努力的方向,能源轉型求好、求不排碳,符合台灣做好世界好公民、地球村好夥伴的目標,台灣要延續現有優勢,要在人才、政策及能源上努力,追求供電足夠之際,最重要的是要讓台灣高度排碳能源結構儘速轉型。(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侯冠州/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