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00萬國人看精神科
根據健保資料,台灣每年於精神科就診的病人約二百萬人,包含憂鬱症在內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失眠焦慮、思覺失調症等等)終身盛行率為百分之一至十七;為回應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特別強調對障礙者的平等、不歧視的社會參與,及障礙者自主意願選擇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的訴求,並且國家要確保社工與專業團隊可以獲取足夠的專業訓練以支持精神障礙者在社區所需的協助,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努力追求共好社會,支持並守護社區精神障礙者。
二○二○年憂鬱症更是名列聯合國預測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大疾病,不只是生理生病因素,當人遭遇到重大生活挫折創傷(如失業、失婚、喪親等等),都可能導致精神障礙,從小到老都有可能。
然精障者長期受到疾病、藥物副作用等多重影響,加上汙名化與羞恥感效應導致生病後社會參與度較低,因此無論是精障者自己或家人,將自己隔絕或是仰賴他人或專業人員給予建議生活,漸漸失去了與一般人一樣的權利和能力;然而精障者和你我一樣有很多的夢想,也具備實踐的行動力,台社心指出,信任是自信與自尊的基石,對精障者而言,精神疾病治療不僅要仰賴醫療團隊的照護,穩定回歸日常生活與投入社交活動,都是相當重要的後續復元參與,更是需要社會支持才能達成,而自立生活支持服務,正是以提升障礙者的自我決定能力與信心為目標。
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指出,「我們有些病人比較會慢性化,會回到社區,所以社區支持的資源非常重要,可以有多元化的選擇,目前的目標已經從復健到復元,希望病人可以恢復到生病前。」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滕西華表示,希望中心能成為精神障礙者的引路人,將中心定義為驛站,定義自己是障礙者復元之路上永遠的支持者、但是一個短暫又可靠的陪伴者,以障礙者個人的能力、步調、意願和願望,慢慢地前進。因此希望能夠成為現行社區復健服務模式中社區民眾與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夥伴,盼望能夠拋磚引玉,讓精障者在政府、家人、專業人員與社會的支持與陪伴下復元,不受污名所累,與所有國人平等的在社區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