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與日產欲2026年8月完成合併 分析師憂:已無太多時間
日本車廠本田和日產日前宣布啟動合併談判,雙方都期望從合併中獲得巨大收益,進而創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但來自中國激烈競爭引發外界對他們能否及時完成合併的質疑。
這兩家日本車廠周一 (23 日) 同意就合併事宜開始正式談判,結果尚不確定,且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陷入困境的日產能否在轉虧為盈上取得進展,雙方目標是在 2026 年 8 月之前完成交易。日產控股的三菱汽車也將於下月決定是否參與。
本田與日產計畫透過利用共用平台、共享研發和聯合採購,實現超過 1 兆日元 (約 64.2 億台幣) 的協同效應,他們設下的逾 3 兆日元營業利潤目標,較去年兩家車廠合計業績高出 54%。
不過,本田執行長三部敏宏周一在聯合記者會上表示,協同效應的全部效果恐要到 2030 年以後才能顯現,屆時必須增強與中國競爭對手抗衡的能力,否則將面臨「被打敗」的境地。
分析師則質疑本田跟日產是否有那麼多時間,兩者目前面臨的最大障礙可能是車型陣容,且在電動車領域的競爭力都不是特別強大。日產雖憑藉 Leaf 成為早期的先驅,但後來卻失敗了。新款電動車 Ariya 原本要挑戰特斯拉 Model Y,但卻因生產問題而受阻。
晨星高級分析師 Vincent Sun 說:「兩家公司都缺乏引人注目的電動車產品,合併後的公司仍將面臨新電動車款和技術研發的挑戰。要修復該業務恐要比預期花費更長的時間。」
標準化的汽車平台將產生成本協同效應,但也需要時間來發展。
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和其他品牌已經超越傳統車廠,推出搭載創新軟體的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本田和日產在中國市佔率均已流失。
本田上月公佈季度獲利下降 15%,並正縮減在中國的員工數量,日產也因為在中美兩國銷量下滑而宣布全球裁員 9 千人及削減產能 20% 的計畫。
穆迪高級分析師 Dean Enjo 在寫給客戶的報告中指出,扭轉規模龐大的中國業務將帶來「重大的執行風險」。
由於本田跟日產均將重點放在美國和日本,Enjo 稱這種「顯著重疊」意味著合併不會在地理多樣化方面帶來巨大好處,但此次整合可幫助他們抵禦美國新總統川普上任後關稅政策帶來的潛在影響。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