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本田、日產合併案 看似夢幻恐淪幻影?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日前,本田汽車以及日產汽車,希望藉由未來跟彼此合併,以創造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進而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不過,日本這第二以及第三大車廠是否能如願,恐怕沒這麼容易,其中之一的挑戰就是先通過來自中國大陸的威脅。

目前,本田與日產已往合併之路開始正式談判,但長路漫漫困難不少,未來不一定能合併成功,但這兩家日本汽車大廠還是希望,最晚在2026年8月之前完成交易。日產較小規模的合作夥伴三菱汽車,預定將在2025年元月決定是否加入此次的合併案。

日媒報導,本田與日產計畫在未來共享生產平台,共同研發,以及聯合採購等,並先以一兆日圓,約64億美元的綜效(synergy)為努力目標。在營業利益方面,估上看三兆日圓,也就是去年這兩家車廠合計的總金額,再增加54%。

本田23日坦言,合併之後的全面性綜效,最快也要等到2030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不過,到那個時候,合併後的新公司必須增加競爭力,才能跟中國大陸的同業相互抗衡,否則將會要失敗。

產業分析師認為,從2025年開始起算,五年的時間一下子就會到來,這段時間內,本田以及日產確定有足夠的時間,可在新車款式上贏過中國大陸嗎,尤其是未來的趨勢純電動車方面。

日產雖然很早就推出電動車Leaf,但後來被嫌性價比不高。至於本來要對打特斯拉的Ariya車型,但產線似乎出了狀況。對本田來說,目前還是偏重於製造美國車主所喜好的油電混合動力車,

美國老牌投顧公司晨星(Morningstar)指出,本田與日產都沒有能夠吸引眼球的主力電動車產品,受限於時間的壓力,新的電動車研發與製造都需要磨合期。因此,兩家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整合。

路透社認為,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商的強項不只是外觀,還有車內的軟體設備與數位化的配備上。例如,比亞迪等大陸的車廠已經超越傳統汽車製造商的角色,推出了配有創新軟體的純電動車以及油電混合動力車。

從各項已公布的數據來看,本田與日產在中國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市占率已流失不少。本田11月公布的季報獲利大減15%,且一直在縮編中國大陸的人力。因中美兩國銷售量下滑,日產將在全球裁員9,000人,並縮減產能約20%。

國際信評公司穆迪(Moody's)表示,若要這兩家日本車商放手在中國大陸不算小的業務,執行上來說會有非常大的風險。因為日產與本田的重心都放在美日兩地,合併後事業版圖的觸角,也無法在全球車市版圖上擴增多少。

本田是日本第二大,日產是日本第三大汽車製造商,若以汽車銷售量來計算,經過合併的本田與日產,將成為繼日本豐田汽車與德國大眾汽車之後,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路透社指出,這個汽車產業的重大合併案,也凸顯中國大陸車商的挑戰性已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這些陸企已深入東南亞等昔日日企主導的地區。目前對日本來說,威脅到汽車業就是威脅到經濟成長,因為日本在消費性電子以及晶片上的出口影響力已漸漸式微。

摩根士丹利在12月初曾說,倘若本田與日產在合併後,無法在技術上找到新的合作夥伴,有可能淪為規模較小的車廠,屆時生產每輛新車的成本以及研發費用將會更高。對全球汽車產業來說,合併案應該在未來只會多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