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的台灣之旅:我們必須自我反省
作者:Choccy/換日線專欄
2017 年 10 月,利用假期,我和家人一同來到台灣遊玩。
由於這是我們到台灣的第六次旅行,對主要旅遊景點大都已經很熟悉,所以這次行前,認為應當是段很輕鬆、好玩的旅程。沒想到,一下飛機要轉捷運上高鐵到台中時,卻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母親走失了!
在人來人往的機場捷運站,我和妹妹拖著沉重的行李、兩人慌亂地尋找母親的蹤跡。母親年邁、身上也沒帶手機。她上了哪一趟列車、開往什麼方向等,我們一無所知。
過了一些時間,好不容易逼迫自己冷靜下來,才意識到應該尋求站長的協助。
捷運站長的友善與效率,讓危機快速解除
當時的我亂了方寸,面對站長的提問,也緊張地結結巴巴的。站長卻以溫和的語氣回應我,並記下一些母親的資料,用對講機與其他工作人員聯繫。
不出幾分鐘,他就向我告知母親目前的所在處,並讓我在一旁等候──母親搭上了哪一趟列車、大約幾點能回到本站的訊息,也都很仔細地傳達給我。
最後,母親雖然看上去有些慌張疲憊,但總算安然無恙地回到機場捷運站與我們會合,我們也順利搭上了趕往台中的高鐵。
這段旅途中的意外小插曲,不僅起了個人的警惕作用,如今反思,也讓我聯想到新加坡與台灣之間,多方面的差異:
反思新加坡的大眾運輸,人員訓練明顯不如台灣
曾幾何時,新加坡捷運系統的名聲(在我國稱為「地鐵」),早已不復當年,更被台灣快速趕上。
猶記得 90 年代,我國的地鐵說得上是亞洲數一數二,有效率、不誤點以及通行率高的公共交通系統之一。作為一個彈丸之地,我們也引以為榮。可惜時過境遷,如今新加坡的地鐵系統三不五時就發生故障;最近還鬧出許許多多的事故:地下通道淹水、地鐵相撞引起意外、地鐵公司營運管理疏忽⋯⋯問題一波未停一波又起,簡直層出不窮。
無可否認,這幾年新加坡政府和相關機構,也努力嘗試從各方面多管齊下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大部分新加坡人,包括我自己,也能夠理解體恤,這是個需要多方配合,以及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才能妥善處理的燙手山芋。
但我個人覺得,從這些事故當中,我們新加坡人也可以自我反省:
首先,可以探討兩國的捷運人員在處理緊急狀況與問題時,「態度」與「方式」上的差異:從一開始我所分享的個人經歷可以看出,台灣捷運的工作人員訓練有素,面對危機時,臨危不亂。
對待受影響的乘客,無論是說話的語氣、還是處理事情的態度,台灣的工作人員都保持著專業平和:一方面安撫搭客的不安與焦慮,另一方面更有效地著手解決當下的危機。
相較之下,新加坡地鐵事故發生時,工作人員常常處於被動、不知所措、訊息不足和體現急躁一面來應對受影響的搭客。我認為,這不完全是前線工作人員的失職。若以企業管治(corporate governance)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長期以來管理上的疏忽大意所帶來的後果──管理階層的責任推卸,以及不採取積極態度好好培訓在職的工作人員、甚至敷衍應對地鐵維修的根本問題,或許是這個表象背後的更深層原因。
向台灣「不可量化的價值」學習
再者,以更宏觀的角度來透視,也不難察覺出多數新加坡人,在面對處理危機時所體現的價值觀:
新加坡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倘若有機會,每幾個月來新加坡看看,不難發現這個島極快的變化。
但在講求面子、功利、投資回報率、開拓發展潛力的背後,我們到底犧牲了多少不可量化的東西?在工作崗位上,我們是否有自我檢測的自律?如果上司沒從旁監督,我們是否會自動自發、認真用心地把工作做好?
更重要的是,當發現到問題的存在,無論大小,不管是不是自身的責任,我們願不願意冒著挨罵降責的風險如實向上會報,並想辦法解決?若問題不夠嚴重,我們是否就可以袖手旁觀,猶如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泥土裡,希望這個黑鍋輪不到自己扛?
或許仍有一部分的新加坡人,仍會不計較得失、勇於承擔責任,把根深蒂固的問題一一釐清。但如果一般企業、機構或甚至政府各層人員,都秉持著「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僥倖心態,我擔心,新加坡地鐵系統如今的局面,恐怕只是我國冰山一角的開端而已。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一位新加坡老師的台灣之旅:我們新加坡人,必須自我反省──兩地價值的不同,從「捷運」談起》,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新加坡眼中的台灣人,早已與過去不同──想來嗎?請務必先做好功課
新加坡是終年盛夏的「非核家園」,但為何它從不缺電?
作者簡介:
Choccy,教育工作者。除了對語文有著濃厚的興趣,閒暇時閱讀各類報刊與書籍、尤其喜歡教育、社會大小事、旅遊、身心健康等課題的刊物。同時,也熱衷於寫作和發表個人對時事的看法。一有機會就喜歡到處趴趴走,接觸學習新事物。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