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稱AI PC恐明年才發酵,人形機器人「很高級,但沒生意也不是辦法」

【財訊快報/記者王宜弘報導】市場期待AI PC將在下半年掀起換機潮,廣達(2382)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梁次震坦言,可能不會這麼快,因為雲端資料與應用程式都還不成熟,且價格偏高,壓抑消費者換機意願,因此他認為,AI PC也許明年才會有較高成長率。此外,輝達(nVIDIA)推人形機器人,廣達的態度也偏保守。董事長林百里表示,人形機器人在工程上很難做,不易模擬人類肌肉,且要很多電,即便做出來效益也不高,「做出來很高級,但沒有生意也不是辦法」,所以商用市場、智慧工廠鮮少用人形機器人。

梁次震表示,雖然包括高通、AMD與英特爾很早就推出AI PC處理器,但是否像市場期待能快速擁有高滲透率,廣達仍在審慎觀察;他說,針對這些AI CPU,廣達也都做出成品賣給客人,但到目前為止,客戶都還沒出貨,像微軟Surface要下週二(18日)問世,AMD與英特爾機種分別在7月中與8月中,他認為AI PC能做什麼才是消費者換機關鍵。

然而,目前AI資料中心仍在持續建置,雲端資料並不夠多,AI應用程式也還很少,加上產品價格偏貴,都壓抑換機速度,因此,他預估,也許明年AI PC才會有較高的成長率。

廣達除發展AI伺服器與AI PC,在AI應用面也積極佈局。林百里說,廣達AI應用專注在三個點,一是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二是智慧醫療(smart medicine),三是智慧交通(smart mobility),但廣達是電腦公司,應用很陌生,需與各行業系統整合商合作。

就智慧製造方面,他認為,要先做到工廠數位化,最後才導入AI,完善智慧製造的各項功能,AI是屬於錦上添花的一環;至於工廠自動化常會運用到的機器人,以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期力推的人形機器人,梁次震表示,機器人不一定要像人,廣達多年來佈建自動化工廠,已經可以把感應器、照相機與麥克風等相當成熟的產品結合起來開發出協作型機器人,就能做到很好的工廠自動化,不一定要用腳走路,「那是很貴的」。

林百里亦對人形機器人提出看法,他指出,人形機器人在工程上很難做到,因為人類的肌肉要用機器模擬,會需要非常多的機械去做,而且要耗費很多的能源、電力,不是像人類一樣吃頓飯、補充蛋白質就可以工作,所以商務上很少用人形機器人,「困難且浪費」,特定功能的機器人成本比較低廉,才有商業價值,做很多人形機器人雖然「很高級,但沒生意做也不是辦法」,大學、實驗室可以做,一間公司則不能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