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帶路】帶領鴻海坐穩5兆元龍頭!劉揚偉曝40年「debug觀念」:做什麼行業都一樣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透露,28年前,他早已認識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卻直到2007年才加入鴻海;12年後,他從郭台銘手上接下鴻海董事長重擔,掌舵市值1.5兆元的大企業,連續3年全年營收破5兆元,超越郭台銘時代,更創下鴻海歷史新紀錄。
劉揚偉一路走來,如何從就業、創業歷程及人生經驗,找到自己的職涯道路?如何勇於做自己,並堅持自己的信念及步調?《Yahoo奇摩財經》自6月起,每周刊出【科技人帶路】系列,透過科技人的視角,一起來探討台灣科技產業的經營策略及細緻內涵。
大學4年,親手做了80部音響
現年66歲的劉揚偉,以「大學長」身分出席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畢業典禮,擔任致詞嘉賓。他用過去40年的就業、創業歷程和人生經驗,勉勵即將畢業的學弟妹勇於創新,找到更好的機會,「創新很少人做,若別人不做,你也不敢做,那要怎麼創新呢?各位不要害怕。」
事實上,劉揚偉一開始也不懂電腦工程,他高中時,很喜歡做音響,考進交大後更想把音響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時沒有什麼半導體,音響是電子上較新鮮的玩意兒。」在交大電子物理系4年期間,他總共親手做了80部音響,每天在宿舍畫線路板、用氯化鐵將線路腐蝕掉,練習製造音響;出社會後,他也順利當上了一名音響設計工程師。
「客人從開發國家,走到不開發的國家;音響從原來的300塊,變成不到100塊。」劉揚偉發現,音響產業趨勢不對,便決定改做電腦,但學生時期他只修習2堂電腦科學領域,「嚴格來說根本就不會」,於是想盡辦法找機會,所幸進入台灣惠普(HP)公司擔任電腦維修工程師,做中學、學中做,為了彌補電腦專業的不足,他還去重慶南路買書,從頭學習。
重新學電腦,開啟「debug人生」
在惠普工作時,劉揚偉有一年負責接待交大實習生,他發現學弟懂得遠比他多,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決心從電腦維修,進一步學習電腦設計,換工作應徵上宏碁電腦(Acer)擔任設計工程師,被宏碁5名共同創辦人之一的林家和錄取。
「我嚇了一跳,我什麼設計經驗都沒有,怎麼會錄取我呢?」林家和告訴劉揚偉,所有設計在完成前,都要「debug」(除錯),看劉揚偉有維修工程師的經歷,並習慣debug,相信他擁有豐富的debug經驗及能力,可以在宏碁成為一名很優秀的電腦設計師。
於是劉揚偉在宏碁期間,完善運用debug的重要性,並製作出不錯的作品,像是在客戶IBM專案上,透過3274終端控制器,轉碼連結到3278來讀取中文。
他與同事徐世昌(華碩創辦人之一,現為華碩副董事長)解決IBM 5550上傳輸中文的困難,當時的最高主管施崇棠(華碩創辦人之一,現為華碩董事長)也見證這一切發展,就連客戶IBM也非常驚訝,直呼「怎麼可能!」
這段經歷,讓劉揚偉更堅定要專研電腦學問,開始計畫出國留學。他向施崇棠說,如果像大廠IBM稍微改動,就得耗費超多精力,大家都會累死,「我們不可能這樣搞下去!」因此,他申請就讀南加州大學電子工程與電腦碩士,決心學會困難深入的電腦專業知識。
「從台北到美國南加州,有了之前學弟的刺激,我什麼都想學,學的課程也都是滿困難的電腦專業,和其他同學讀master的動機不同。」劉揚偉發現,大學直升讀碩士班的學生,思維不同的點在於,大家想找「哪些學分比較好畢業」,而不是自己想要學什麼,只有他選擇那些複雜困難、如今卻相當受用的專業課程,「你還是要了解自己到底要什麼,才會知道在研究所能得到什麼。」
在美國首創個人品牌,締造與鴻海緣分
海外生活多年,劉揚偉想接兄弟姊妹5人都來到美國,於是他決定創業,和家人一起打拚。1988年,他用自己的英文名「Young」,在美國成立「Young Micro System」品牌,打造出南加州最大的主機板廠;1994年,「Young Micro System」賣給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成為鴻海系統組裝事業的第一個單位,兄弟姊妹也成了鴻海員工,締造他與鴻海集團深刻的緣分。
1995年,劉揚偉離開南加州,前往「矽谷中心」聖荷西(San Jose)設立製造PC晶片組的IC設計公司「ITE」,也就是如今的「聯陽半導體」;1997年,他看到了ADSL商機,於是創立ADSL的IC設計公司「ITeX」,於短短4年間,就在那斯達克(NASDAQ)上市。
原想就此退休的劉揚偉,深覺50多歲仍算太早,儘管他每天陪伴家人充實生活,也幾乎有著「等死」的感覺,因此,他決定帶家人回台灣重啟職涯。在創業及就業的諸多轉折,他從電子物理學背景,陸續經歷製作音響、電腦維修、電腦設計、OS軟體、IC設計,最後來到鴻海做系統組裝。
劉揚偉說,當他接手鴻海最大客戶的組裝生意時,產品負責人還納悶,有了這些經歷,為什麼還要做系統組裝,「對我來講,這些都是debug,如果都看成是debug,那做什麼行業都是一樣的。」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多看看,不要太短視。」劉揚偉舉例,公司內也有很多年輕人,做了4至5年後想去讀書或轉至其他行業,他都鼓勵年輕人要多看、多體會;後來,這些離開公司的人又回來了,而且變得更好,帶來更多更豐富的經驗,對公司帶來更大的貢獻。
就像當時他為了要帶家人去美國生活,選擇了自己一點都不擅長的設計和製造,最後順利讓他達到目的:一家人一起打拚生活。
劉揚偉:勇敢創新,不要害怕後果!
從一開始完全不懂電腦,到如今能看見產業現象,劉揚偉相信這些歷程是必經之路,例如,他看見電腦產業要茁壯,一定要靠著網路(internet)發展才會有持續性的應用;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兩家市值超過美國大型電信公司,就算當時市場認定「電信公司決定電話線」,但發展動能也將由電腦企業驅動,事後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ADSL成為網路主流。
他進一步舉例,當時台灣有將近200位IC設計工程師,卻只有2位工程師願意加入發展ADSL,最後這2人也都不想做了,因為大家都不懂ADSL,而且回去問同學、同事都沒有人做ADSL,他們擔心「若做了3、5年後失敗,這些年的經驗就變成白紙,沒用!」這就是台灣工程師的思維。
然而,美國矽谷的工程師思維卻完全相反,「ADSL沒人做,好東西,就有機會!」劉揚偉用這案例勉勵年輕人,「千萬不要被環境羈絆,嘗試做新的東西也不要懼怕失敗會落後同輩。」畢竟他也從完全不懂電腦,卻能在創立公司4年後順利在美國上市,「要勇敢創新,不要怕創新的後果,才可能有成功機會。」
劉揚偉強調,創業要有「動機」(motivation),著重於思維想法,而不在於會什麼;也不是「因為我知道怎麼做,所以我要去創業」,這動機顯然不夠,而是「我為了要做到這事,所以我很想要去做」。他相信有這般精神,創業成功的機會將增加很多。
關於創業成功的要素,劉揚偉認為,第一個重點是「時機」(Timing),他舉例,如果張忠謀現在才創立台積電、郭台銘現在才創立鴻海,不見得會成功;如果王永慶現在才成立台塑,也不會成為經營之神,因為時機錯了。另外,第二個重點在於「團隊」。
他也說,掌握「時機」與「團隊」這2個創業重要因素,成功機會將大幅增加;至於創業方法,就是廣泛收集資料,並進行歸納分析,找出問題及對策,「不要忘了,科技的目的,是來增進我們人類的生活。」
(審核:呂俊儀)
延伸閱讀
【科技人帶路】美光最先進DRAM如何「台灣製造」?董座盧東暉:拚1γ在台中A3廠量產
【科技人帶路】記憶體如何拚世界第一?吳敏求曝旺宏33年祕招:把統計學導入半導體
【科技人帶路】泥娃娃如何綠化翻身?張安平揭示「台泥轉型策略」:從烏雲縫隙探進希望光芒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楊絡懸:專訪過台積電董娘張淑芬的藝術公益、側寫過英國前首相梅伊的政經脈動。相信不論是企業大老闆、小人物或社會角落,都有值得被記錄的故事,期盼透過深度和廣度的觀察力,帶來最宏觀的專業報導。
Yahoo股市App下載:即時看盤、到價通知、最新盤勢與財經新聞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