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調查 雙重障礙 衝擊台商出口競爭力

工總針對產業進行調查的「2022出口障礙調查」報告近期出爐。內容顯示,受限於台灣未與主要貿易國家簽定FTA,產品銷往包括中國大陸、東協、印度等地,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明顯處於不利的局面,遭遇到關稅及非關稅雙重障礙,嚴重影響台商出口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工總認為,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及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非關稅貿易障礙」逐漸取代「關稅」成為各國貿易保護手段,非關稅壁壘對貿易的限制、侵擾和打擊有增無減,越來越多的廠商反映此為對外貿易的主要障礙點。

依據調查,超過6成的廠商,在出口地區國別勾選三個以上地區,且平均分散於東南亞、南亞、東北亞地區,顯示廠商雖講求市場多元布局,以分散風險,但仍相對集中在亞洲地區。

調查也顯示,關稅障礙方面以亞洲市場居多,業者反映關稅過高地區,主要包括大陸、印尼、印度、越南與泰國,台商出口到這些地區的產業,包括石化、機械、紡織甚至汽車零組件等,都須付出最低2%、最高30%的稅率。

受訪業者坦言,關稅問題是導致進口國不願下單的重要原因,即使產品再精良,當進口業者不願負擔高額關稅,或面對對手國優惠關稅時,無法打入該國市場的一堵高牆就形成了。從調查可發現,各國之間相互簽定的FTA,特別是東南亞市場的關稅差異,已嚴重影響了台灣出口業者的競爭力。

更受到業者重視的是,雖2022年台灣對外貿易表現亮眼,但廠商反映非關稅貿易障礙卻有增無減。工總認為,在全球經貿自由化腳步下,「非關稅貿易障礙」逐漸取代「關稅」成為各國貿易保護手段。

廣告

調查並顯示,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國家主要來為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國家,受訪業者反映遭到最多的不合理措施是「進口國的關務程序」、「濫用貿易救擠措施」、「進口國的標準及符合性評估 」三大類,又以「關務程序」是歷年貿易障礙調中,最多廠商反映的非關稅障礙項目,在關務程序的障礙上,大陸被最多的廠商點名,問題集中在「申請文件、提單等作業上,嚴格要求我輸陸產品的原產地標示,否則無法通關」。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投資台灣3大方案延長三年 政院今拍板
外資期現貨 由空翻多
2022財稅四新制 綜所稅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