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歐洲議會極右翼抬頭,牽動能源與移民政策

為期四天的歐洲議會選舉9日落幕,儘管中間派仍掌握720個席次中過半的407席,但極右翼政黨席次大增,尤其在即將舉辦巴黎奧運的法國,由極右派政治明星雷朋領導的國民集會黨大幅勝出,迫使總統馬克宏解散國會,提前在6月底至7月初舉行改選。可以預見接下來的歐洲大陸將更不平靜,也必然會對世局造成一定影響。

跨越27個成員國家的領土疆界,歐洲議會有十個主要政黨或政治聯盟,呈現三個特點。首先,這是歐洲聯盟「『超』國家治理」機構,由大約4億歐洲人民,一票一票投出來、相當於三權分立政府架構的國會。基於「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國家人口和議員席次的按照比例分配,席次多的人口大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剛好也是歐盟前四大的經濟體。其次,基於國家傳統的主權,相較於所有國家元首組成的歐盟峰會,以及實際運作的行政機構「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並沒有實質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更像是「政治體制內的立法論壇-意識型態上的跨國結盟」。

最後,符合政治現實的情況是,各國國會議員和地方議會議員,抑或是地方行政首長的政黨領袖,政治人物得以透過意識型態相似、相同的跨國聯合競選,讓各自所屬政黨或聯盟分配到,可能超過本國國會更高比例的席次。例如:法國、德國,以及目前執政的義大利極右派政黨,裡應外合,相輔相成,互蒙其惠的政治理念結合,落實到全歐洲選民的選票支持,更能夠強化各國在野政黨,籌組跨國的歐盟政黨或聯盟的動機,透過輿論形成的政治影響力,有效化為自己母國的民意支持。

本屆的歐洲議會,歷經新冠疫情的侵襲、美國聯準會的大幅升息、俄烏戰爭引起的能源通膨,產業生態的衝擊、利率的提高、乃至於油氣價格的大漲,人民生計受到重大的威脅。不幸的是,與「萬物皆漲」同時存在的是,工薪不漲、失業嚴重、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以及從中東和北非經由海陸跨境而來,非法移民不斷的湧入歐洲,各國政府束手無策。

廣告

影響所及,在政治與社會方面,輿論將治安的敗壞、福利的減少、醫療品質的降低,歸咎於外來的移民,甚至是已取得本國公民身份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信奉伊斯蘭教的移民和穆斯林。這不但給予右派政黨崛起的機遇,特別是德國的另類選擇黨,就此躍居大黨的政治地位,更促成2022年義大利極右派政黨的執政、以及2023年荷蘭極右派政黨的勝選。

在經濟與能源方面,疫情過後的景氣衰退,俄烏戰爭更堆高能源通膨,民怨四起,也形成能源轉型的重大障礙。廢核的德國,因為戰爭關係,恐怕未來都將失去跨海而來、便宜的俄羅斯天然氣。也正是在此時,擁有嚴格國際標準認證的歐盟各國,達成「核能是綠能,也是能源轉型選項」的政策共識。

檢視歐洲各國和歐盟的極右派政黨,除了基於無分階級和教育程度「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之外,還有政治策略的調整,最成功的莫過於,已經從「反歐盟-疑歐論」演進到「進入體制,制定政策」。

就此而言,政治理念結合的跨國政黨或聯盟與政治團體,在這次歐洲議會選舉大團結,結果可能促成兩個重大政策的轉型。其一,綠色新政的「退流行」,面對淨零碳排愈來愈難以達到的長遠目標,「減碳是目標,核電是綠電」。能源轉型的成功關鍵之一,是電價的低廉與否,由於國際政經形勢的不穩定,基於國安考慮而推高的能源成本,從而造成物價上漲和民怨四起。追求淨零碳排的無法承受之重,歐洲的經驗,值得台灣民進黨政府重新思考。

其二,從意識型態而言,歐洲左派「大政府,從搖籃到墳墓」、以及右派「減稅,管的愈少的政府,就是愈好的政府」,各有所本、也各有所好,落實到大政方針和國計民生,給予普羅大眾不同的政治選擇。2022年俄烏戰爭以來,烏克蘭農產品被允許在歐盟「貨暢其流」,歐盟各國的農產品,遭遇不受環保標準要求的烏克蘭農產品的低價競爭。其所引爆波蘭、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農民的「拖拉機抗爭」,農民對於愈來愈嚴格的施作和肥料之環保標準,是俄烏戰爭能源通膨以外,影響歐洲議會投票的另一個重要族群。

撕裂社會的政治對立,在景氣不好的今時今日,不但回不去了,也外溢並影響到各國的選舉。回歸歐洲議會的體制定位,不是政治權力的展現,而是民心所在的轉變。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
美光業績報喜 歐美股油價齊反彈
錢景俏 5檔電池材料供應鏈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