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好萊塢大罷工,看AI的「哥吉拉」效應

從上個世紀末網際網路普及以來,新科技衝撞舊傳統,已是新常態。每次的衝撞,總會產生新贏家與輸家,有些贏家「十年耕耘,博得大名」如輝達(NVIDIA),有些則是「記取教訓,浴火重生」如微軟、超微。但更多的輸家則是「一蹶不振,相忘江湖」如被網飛Netflix打敗的百視達。

而當影視發行通路大搞破壞式創新,加上生成式人工智慧(AI)庶民化,兩者相乘產生的「哥吉拉」(Godzilla)效應,就連掌握話語權的美國電影工業都招架不住,這也是好萊塢(Hollywood)近期出現63年來首次「編劇+演員」雙重罷工的主因。從好萊塢看世界,各行各業未來勢必都將領受AI「怪獸」的震撼教育,馴獸者成王,被噬者為寇,大家都不希望自己成為輸家。

在製造業逆全球化之際,影視放送領域卻更趨全球化。都說「內容為王」,但誰該付費,怎麼付費,又是誰得利?都不再是傳統遊戲規則說了算。以5月率先展開的好萊塢編劇工會罷工為例,由於網飛、Disney+等串流平台標榜內容獨家、集數精簡與全球同步上架,因此再叫好叫座的編劇也只能領一次編劇費,無法像以往只要跨平台或跨國授權,就可以另外支領重播費。在收入減少、工時加長的情況下,編劇工會自然要為生存而戰。

但經歷兩個多月的抗爭,代表資方的影視製片協會仍不為所動,因為他們有苦衷也有所恃。苦衷在於,串流平台很燒錢,且除了網飛之外,多數仍虧錢,公司裁員重整都來不及,遑論提高待遇。所恃在於,現在可以跨國取材與取才,是買方非賣方市場,而AI的創作「潛力」對人類編劇是威脅,對資方卻是助力。

廣告

眼見編劇工會的罷工拖到談判期限過後仍一無所獲,好萊塢演員工會乃於7月中旬加入罷工行列,連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要到日本宣傳都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而這場已超過16萬人響應的雙重罷工,主要訴求除了提高工資、改善工作條件外,更在確保影視產業的大環境不要被AI顛覆。

超級巨星如湯姆‧克魯斯與眾多臨時演員站在同一陣線反AI,正所謂兔死狐悲,物傷其類。風靡全球的韓流(K-pop)已出現AI女團MAVE,以假亂真,話題性十足。以好萊塢的財大氣粗,培養出AI頂級大明星,也是指日可待之事。屆時,真人「阿湯哥」為拍片挑戰極限的影壇佳話,就可能成為明日黃花。

早在新科技衝擊影視產業之前,以內容為核心的媒體產業生態已先一步遭受科技創新的破壞。搜尋引擎龍頭Google與社群平台巨擘Meta(臉書)大量免費使用媒體內容的行為,在各國都引起不小爭議。雖然有澳洲朝野齊力對抗科技大鱷的成功示範,但在其他國家,政府不是忌憚美國企業的勢力,就是寄望這些廠商加碼投資,以致對傳統媒體的保護多是口惠而實不至。

更有甚者,Google據悉正在測試代號「創世紀」(Genesis)的生成式AI寫稿工具,可用以蒐集時事並撰寫新聞。Google美其名是要為媒體業開發個人助理、協助出版業避開生成式AI的陷阱,但此舉無疑將蠶食媒體從業人員的工作權,若Google進一步利用「創世紀」自製新聞內容,那麼各國媒體向其討公道的機率就更加渺茫。再如近年電商低價賣書衝擊出版業,不也是創新霸凌的顯例;新科技造成的交叉剝削可謂血淚斑斑。

不論是傳統媒體業的悲鳴、好萊塢供應鏈的怒吼,乃至最近超過8,000位作家連署,由美國作家協會發表的指控信,所有矛頭都指向AI系統與其背後的操控者將進一步侵犯生存權、著作權。這些科技巨擘以人類智慧餵食人工智慧,再憑藉大鍋炒的什錦智慧,讓自身與AI進化成為人機合一的龐然大物。

對「得AI得天下」的倡議者而言,AI是他們眼中的天使,但對「有AI沒有我」的遭遇者來說,AI是他們眼中的惡魔。過去幾世紀以來,總有一群人不斷努力追求進步,卻也總有另一群人不斷擔心被進步摧毀,如今,生成式AI的巨輪已經轉動,光靠罷工抗爭,顯然無法扭轉輸家命運,「如何役AI,而不役於AI」,這是個人、企業與國家都必須正視的大哉問!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訊連人臉辨識 明年貢獻營收
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
2022財稅四新制 綜所稅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