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帶路】區塊鏈可解決Web2.0痛點?專訪ZTO創辦人升級「社群分潤機制」

多數創作者、網紅在社群網站Facebook、Instagram或TikTok分享新的影像作品,創造出廣大的流量與觸及人數,卻僅能透過廠商的業配、置入性行銷及些微廣告價格額度作為獲利來源,無法從中分到相對應的利潤,也不太能從平台上賺取穩定且完整的收益(revenue)。

當Web 3.0時代來臨,區塊鏈(Blockchain)的典範轉移如何讓創作者獲得更好的收益?甚至進一步解決Web 2.0的不平衡?《Yahoo奇摩財經》每周刊出【科技人帶路】系列,透過科技人的視角,一起來探討台灣科技產業的經營策略及細緻內涵。

ZTO團隊於AppWorks Demo Day嶄露頭角,成員平均年齡約31歲。由ZTO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王翌倫(中)、ZTO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范齊文(左二)領軍團隊。圖/ZTO提供、記者楊絡懸製
ZTO團隊於AppWorks Demo Day嶄露頭角,成員平均年齡約31歲。由ZTO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王翌倫(中)、ZTO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范齊文(左二)領軍團隊。圖/ZTO提供、記者楊絡懸製

從創作者角度發想「最公平的分潤機制」

「在創作市場上,我們看到了Web 3.0能夠從結構上解決巨頭壟斷流量價值的問題。」ZTO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王翌倫接受《Yahoo奇摩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從創作者角度來看,目前Web 2.0平台上的效益是壟斷且稀釋,導致創作者收入困難,應該重新思考酬賞分配的機制,讓收益回到創作者身上。

ZTO團隊於AppWorks(之初加速器)Demo Day嶄露頭角,成員平均年齡約31歲,擁有資訊工程、產品、數位行銷及市場調查等6至8年的產業經歷。團隊夥伴藉由以前玩過樂團、創作音樂的經驗,了解到創作者在發行作品的路上會受到製作公司層層的稀釋,因此,創立的初衷便是要透過Web 3.0服務,解決眼下社群機制的難題。

創作者在網路社群上,就像是面對Web 2.0的Instagram,從事最擅長的創作,卻不見得可以獲得同等的回報。

以Instagram創作者為例,經營5年的帳號有10萬人追蹤者,這些粉絲被靜態內容吸引而來,但近期Instagram推出Reels短影音後,創作者被迫學習影音上的製作並陷入兩難:要嘛重新換一個新平台,要嘛放棄原有的靜態創作,但前者要重新花時間經營,後者則需要重新建立粉絲圈。

ZTO團隊接受《Yahoo奇摩財經》記者專訪。由左至右分別是ZTO商務長楊上弘、ZTO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王翌倫、ZTO產品總監黃子瞻。圖/ZTO提供
ZTO團隊接受《Yahoo奇摩財經》記者專訪。由左至右分別是ZTO商務長楊上弘、ZTO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王翌倫、ZTO產品總監黃子瞻。圖/ZTO提供

另一方面,根據資料顯示,Instagram於2021年廣告收益上賺近500億美元,但這些利潤卻沒有回到創作者身上。例如,Instagram透過美妝部落客KOL帶來的流量,將廣告版位賣給美妝品牌,用社群機制觸及更多想要購買美妝的用戶,產生流量變現的廣告價值。

對於平台而言,真正產生價值的是KOL本身,也是KOL替品牌帶來精準受眾,Instagram僅是藉由平台凝聚流量,再把這些流量轉換成價值及營收;「流量價值」是創作者發表作品而提供給平台,進而使有曝光需求的企業付費,再精準投放廣告給特定的受眾。

換言之,創作者被平台綁架,流量價值也被平台吸收。可以想像創作者若違反Instagram社群守則,將會被系統關帳號,收益來源直接消失,等於創作者沒有什麼主導權。

ZTO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范齊文指出,作為流量價值提供者,創作者卻只能用直接的商業合作、業配來獲得收入,而內容產生的流量價值卻被平台拿走,使得大部分創作者的版面都被業配占據,「若我們可以將流量產生的廣告收益,部分分潤給創作者,勢必可以讓創作者更專注於創作,而非被業配的架構局限。」

團隊夥伴彼此認識10多年,從玩過樂團、創作音樂的經驗,進一步找到「0到1」創業的核心。圖/ZTO提供
團隊夥伴彼此認識10多年,從玩過樂團、創作音樂的經驗,進一步找到「0到1」創業的核心。圖/ZTO提供

Web 3.0社群解決「跨平台」和「去中心化」分潤

觀察內容市場產出的廣告價值,預期2022至2030年間將有3倍以上的成長,但從創作者角度來看,這些收益都流至社群平台,而非回饋至創作本身;當平台執行新政策,也會打亂創作者原有的屬性和樣貌。因此,要導正「創作者經濟」的作法,就要進一步思考「跨平台」和「去中心化」的流量分潤,有效解決創作內容被平台綁架的現況。

王翌倫指出,當進入Web 3.0,「人際網路」和「內容」將被放在區塊鏈上,而非企業私有的資料庫中;創作者將可以自由地將作品放到不同的平台,用不同的變現模式賺錢,也可以讓自己的朋友和粉絲在不同的平台上,進行不同形式的互動。

ZTO團隊近期發展COLLUB服務,打造猶如Web 3.0世界的Instagram來實現「內容資產化」,協助創作者的自製內容可以記錄在區塊鏈上。ZTO商務長楊上弘表示,「自製的作品理應屬於創作者,而不是社群平台;分潤機制也不是廠商要給多少,更要有公平的分潤機制,回饋給內容生產者。」

ZTO商務長楊上弘(左)認為,要有更公平的分潤機制,回饋給內容生產者。圖/ZTO提供
ZTO商務長楊上弘(左)認為,要有更公平的分潤機制,回饋給內容生產者。圖/ZTO提供

以往創作者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FT)要突破層層關卡,包括建立錢包、前往OpenSea,並考量燃料或礦工費(Gas Fee)等細節,高門檻是一般人對區塊鏈應用卻步的重要原因。但在COLLUB頁面上,創作者可以直接發表長影片、短影片、靜態圖像或音樂等各式各樣的創作,「一鍵式上傳」即製作成NFT,流量收益直接反應在內容上,沒有中間商的壟斷和稀釋,沒有額外的Fee,還能擁有原本的創作特性。

「廣告市場有太多內耗,但不應該是這樣。」楊上弘說,更合理的分潤是,當創作者po文就有一張自己的NFT,不論作品被轉發、按讚或留言,甚至轉售版權,都能獲得相對應的收益;這些利潤不再被平台吸收,而是提供給NFT持有者及原創者,讓每一個作品價值都能好好被看待,廣告效益也愈來愈透明。

奢侈品應用場景:買名牌就投放一張NFT

近期Instagram也宣布,將完整支援NFT展示,可見愈來愈多用戶有區塊鏈功能的需求,對於Web 3.0的開發者和創業者是一大利多,因為將有更多民眾會去了解Web 3.0應用;而在區塊鏈技術上,除了有NFT、AR及VR線上應用,在API介面整合後,也將可結合線下的品牌。

王翌倫舉例,奢侈品的確權(Authentic Right)也是NFT應用場景之一,當顧客購買勞力士(Rolex)手錶,結帳的當下將收到「包含產品型號和細節的NFT」到錢包裡;除了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做「經過驗證的hashtag」,未來若要在二手市場轉賣手錶,拍賣平台也可以透過NFT來驗證賣家手上是否擁有官方發給的保證卡,就更具有說服力,減少買家的購買疑慮,並提升成交的機率。

也就是說,區塊鏈將能打破平台間的隔閡,提供API協助所有人完成這些認證串接目的,成為一個透明、去中心化的整合平台,並期盼NFT將在以太鏈、幣安鏈等「跨鏈」使用。

ZTO團隊近期發展COLLUB服務,打造猶如Web 3.0世界的Instagram來實現「內容資產化」。圖/ZTO提供
ZTO團隊近期發展COLLUB服務,打造猶如Web 3.0世界的Instagram來實現「內容資產化」。圖/ZTO提供

不過,就新創公司而言,人才和資源仍是比較大的難題。由於Web 3.0在各國法規尚未成熟,再加上理解門檻高,導致很多投資人及用戶對Web 3.0領域偏保守,且Web 3.0技術和發展還很新,難以尋覓資訊工程或行銷相關的人才,多數新創團隊也正不斷學習中。

區塊鏈是革命,還是泡沫?

自2018年「首次代幣發行」(ICO)時代,到2021年NFT時代,區塊鏈項目仍充滿詐騙和不成熟的商業模式,加上跟風炒作的熱潮及缺乏政府監管,讓多數科技新創產業擔心可能將成泡沫,但仍有不少團隊利用區塊鏈技術,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國際上愈來愈多政府開始正視監管問題,也陸續有大型企業參與,市場逐漸了解區塊鏈的使用及策略,相信當產業愈來愈成熟,真正利用區塊鏈解決問題的團隊將開花結果。

面對資本寒冬、市場波盪,ZTO團隊也相信,即使面臨熊市,在台灣仍可看到很多項目正積極執行、落實願景,並加速科技的發展。

(審核:呂俊儀)

延伸閱讀

【科技人帶路】Web3.0如何帶來顛覆?林之晨:把握3大板塊位移「有望成科技巨獸」

【新創Demo Day1】林之晨:資本寒冬「沒穿泳褲都上岸了」!留下實力派創業家

【新創Demo Day2】緯創林憲銘:創新環境深耕台灣「有助下一個20年發展」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楊絡懸:專訪過台積電董娘張淑芬的藝術公益、側寫過英國前首相梅伊的政經脈動。相信不論是企業大老闆、小人物或社會角落,都有值得被記錄的故事,期盼透過深度和廣度的觀察力,帶來最宏觀的專業報導。

  • Yahoo股市App下載:即時看盤、到價通知、最新盤勢與財經新聞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