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變革進行中 從社會責任到影響力慈善

台灣慈善家向來展現一種回饋社會的強烈責任心,且大多數都深信教育帶來的力量。圖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帶領學童初探人工智慧之門。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慈善家向來展現一種回饋社會的強烈責任心,且大多數都深信教育帶來的力量。圖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帶領學童初探人工智慧之門。圖/本報資料照片

「做公益」已成了企業和高資產人士的顯學。我們觀察到近年人們對永續和社會責任議題的關注創造了更多能夠發揮影響力的途徑,隨著企業家們嘗試尋找新的方法來回饋社會,慈善事業的面貌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亞洲慈善家們可說是這波改變浪潮的推動者。

根據國際不動產顧問公司萊坊(Knight Frank)的調查顯示,亞洲的億萬富豪比全球其他地區都還要多,占全球億萬富豪總數的36%。在亞洲國家,大部分企業家與業主在制定決策時,都會致力於確保其慈善事業能帶來具有意義的影響力。由於亞洲家庭在社會回饋方面往往展現大方的態度,促成現今的企業和慈善事業存在高度的相互合作關係。

■台灣慈善家行善新高度 教育擺第一

台灣慈善家向來展現一種回饋社會的強烈責任心,且大多數都深信教育帶來的力量。例如廣達電腦創辦人林百里就成立了廣達文教基金會來推動教育方案、獎學金及研究相關活動,以加強台灣的學術表現。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台灣的STEM教育(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能夠更完備。

我們認為,成功的企業家將獨有的商業頭腦帶到慈善事業,能夠彈性介入相關工作,並保持慈善事業的靈活性。

另外,頒發支持研究和永續發展的獎項也是慈善家常採取的多元方式之一,像是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成立了有「華人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來表揚人才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學方面的卓越成就。

台灣在高科技產業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是台灣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個例證。大多數的科技企業家會透過自己的產業知識來驅動創新慈善方案,像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便將自己的企業家精神用於培育年輕新秀,反映了台灣對教育和科技的重視。這顯示了台灣的慈善家與企業家們都致力於透過創新和有影響力的捐贈來改善人們的生活。

廣告

■五面向健檢 慈善事業能否永續

台灣慈善家行善不遺餘力,但真正要達到長期成效還是得採取組織化管理。規劃具有組織性及策略性的慈善事業往往會對個人和企業捐贈者帶來許多益處。倘若慈善家們採用適切的行善方法並能夠規劃全面評估效益的理想組織架構,就可將捐贈者的正面影響力極大化。我們認為完整的慈善事業體系應具備五大指標:

1、問責制度:在參與慈善事業的過程中,組織具備問責制度是首要關鍵。具有書面證據支持的慈善行動提升了捐贈流程的透明度,同時組織可向捐贈者證明捐款將按計畫使用,並將管理不當或詐欺的風險降至最低。

2、效率:簡化的流程和適當的管理能降低組織營運成本和行政開銷,使大部分的資金可直接用於目標受益人。

3、永續發展:有架構的捐贈方案能支持組織永續發展。透過制定明確的捐贈規章和程序,慈善家才能夠確保在他們的捐助行為之後,善款依然能持續發揮影響力。

4、可衡量的成果:審慎評估慈善工作的成果並揭示對於受贈者明確的深遠影響,將使捐贈者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5、公信力和聲譽:有架構的行善方法能展現組織對於受贈者做出實質改變的承諾,並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個人或組織加入,為慈善行動注入活水。

■兼顧企業營運和慈善規畫 家族辦公室蔚為風潮

在亞洲,許多家族持續採家族辦公室模式來同時管理企業營運和慈善活動,這種模式在新加坡和台灣都廣為討論。對高資產人士來說,如何在財富轉移同時,使其慈善事業獲得延續且受到妥善管理,都已成為傳承計畫的重點課題之一。

我們認為,透過家族辦公室、捐贈者所主導的基金或是信託等管理架構來安排家族與企業的遺產或資產,都是建立永續慈善的理想方式。慈善事業也通常被視為是企業接班人的培訓基地,特別是對於企業新任CEO,這提供了一個利用影響力開展工作的好機會。

另一方面,受過良好教育、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新生代經理人則傾向在慈善事業上採取更加有條理的行事風格,這可能也會促使他們對財富管理顧問們有更高的期待。總結來看,與顧問團和其他慈善家們進行策略性合作,能夠有效推進慈善活動,並使慈善事業產生更強大且長遠的影響。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16檔泛綠能概念股 潛力足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中國與瑞士擬股市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