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傳藝園區 藝起遊園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傳藝園區位於五結鄉冬山河畔,由財團法人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以非營利組織型態經營。園區廣達二十四公頃,民間工藝、表演藝術、職人藝師進駐,是富含教育意義的文化場域。有文昌祠、黃舉人宅、廣孝堂等三大建築;曲藝館、展示館、蔣渭水演藝廳等傳藝三館;文昌街、魯班街、臨水街等傳藝三街。
文、圖/記者羅玉如
三大建築保留傳統 三街景各具特色
傳藝文昌祠由政府出資興建,正殿供奉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孚佑帝君、魁斗星君、朱衣神君等五聖文昌。配祀西秦王爺、田都元帥、孟府郎君等戲曲祖師;魯班先師、爐公先師、荷葉先師等工藝祖師。
黃舉人宅是宜蘭首位舉人黃纘緒故居,清道光二十年黃纘緒高中庚子恩科舉人。舉人宅於光緒三年建造,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六年歷史。該宅第原坐落於友愛百貨公司前,民國八十年初因都市計畫面臨拆除命運。所幸當時的宜蘭縣長游錫堃,遊說黃纘緒第四代子孫捐出建物及文物。八十五年拆卸保存,九十年六月在宜蘭傳藝園區復建,遊客才得以一窺百餘年前舉人宅珍貴樣貌。復建工程由宜蘭著名木匠工藝師林添發、李慶堂施作。師傅們先將拆下的磚、瓦、木製品一一編號,再按傳統工法重新組建。不僅是宜蘭縣境唯一留存的舉人宅,也是首件拆遷保存的百年傳統建築。
黃舉人宅門樓上題「長挹南薰」,描繪夏日南風拂薰竹林搖曳情境。正身凹壽大門上方懸掛「文魁」匾,由清欽命兵部侍郎福建巡撫部院吳文鎔所立。正廳門額「四德記」;對聯「四辟鼎新輪奐永垂奕世」、「德星照耀休光肇起文明」,傳由黃纘緒親題。
廣孝堂原為鄭氏家廟,創建於日據時期大正十年至十四年間。原名廣孝會,建築落成後始稱廣孝堂。廣孝堂原位於宜蘭市區,和黃舉人宅一樣,因都市計畫道路拓寬差點被拆。在各方人士疾呼奔走下,鄭氏族人捐出建物及文物,於民國八十六年拆卸保存,九十年六月於宜蘭傳藝園區重組復建。移建時儘量保留原有木造構件,還原建物原貌。目前廣孝堂規劃為傳統家廟展示空間,陳列家具器物、介紹傳統祭儀。
文昌街景依據新竹湖口、新北三峽、彰化鹿港、台北大稻埕等地街屋特色規劃設計。街道建築呈現日據時期昭和年間現代主義建築特色。街道立面仿女兒牆與山牆樣式,帶出日據西洋建築風格。
魯班街五棟建築群,形似左手掌,象徵「工藝之手」。景觀部分以宜蘭寒溪的頁岩搭配水流,凸顯山與水的地景風貌。水池波光映照,展現日式建築魚鱗板層次、黑瓦沉靜特色。
緊鄰月河畔的臨水街,與文昌街形成高低落差。街道建築群仿照九份、淡水等老街,利用地勢落差及巷弄階梯,營造出獨特的建築趣味。遊客可搭乘月河畫舫,邊遊河邊品茗,度過愜意的悠閒時光。
曲藝館為傳習實踐與展示場域,常設傳統戲曲表演供遊客觀賞。展示館典藏傳統藝術文物、常設展出,也經常舉辦主題特展及研究成果展。蔣渭水演藝廳屬於傳統戲曲展演區的一部分,每年都會舉辦各類展覽,不定期邀請藝文團隊獻藝。
中興文化園區見證紙業發展
中興紙廠前身為日據時期昭和十年創立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國民政府接管後,轉為國營事業型態,成立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日據時期以回收甘蔗廢渣、鬼芒製漿開始製紙,後來也製造白紙。中興紙廠主要生產新聞紙,兼製各項文化及工業用紙。不僅是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造紙工廠,產量更居東南亞之冠。但受到國際紙價波動、經濟變遷影響,於民國九十年結束營業。園區閒置十三年,一0三年由宜蘭縣政府接手,透過工業遺構保存與活化,啟動文創應用、育成扎根等再造策略,讓中興紙廠重獲新生。
園區現有服務中心、興創館、煙囪鍋爐室、舊木片及新木片磨木機室、削片機房、藝料月台、貯木池等設施。其中貯木池屬於中興紙廠特色工業遺構之一,目前尚未開放。日據時期興建的興創館,原為放置亞硫酸的物料空間。後更名11號倉庫,存放澱粉等製紙化學原料。目前規劃為多媒體講座空間。
棲蘭遊樂區 青山綠水環繞
明池森林 融合中日園林風
棲蘭森林遊樂區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太平村,地處太平山與梨山必經的台七甲線公路旁。原為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森林保育事業管理處培育造林樹苗的苗圃。因地景獨特,青山綠水環繞,民國七十二年配合林業轉型,朝森林遊樂區方向發展,七十八年開始營運。
園區設置可賞天然闊葉林的小泰山森林浴步道、遍植花草樹木的櫻杏步道及梅桃步道,是森林浴、欣賞自然景觀好去處,與明池並稱蘭陽北橫雙明珠。
明池森林遊樂區是依現地景觀特色,融合中國及日本傳統園林風格興建的遊樂區。主要設施包括明池湖、慈園、靜石園、蕨園、森林童話步道、遊客服務區等,八十二年十月十日正式開園。
過去明池是宜蘭大同鄉泰雅族人與桃園復興鄉、新竹尖石鄉族人探親往返的必經之地。幾十年後的今天,已成旅遊、賞景、心靈充電的絕佳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