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中美歐貿易戰升溫!陸避險策略 專家:全球投資大洗牌

【時報-台北電】據法國廣播電台報導,經濟學家科恩-德萊烏斯 (Koen De Leus) 和菲利普-吉塞爾 (Philippe Gijsels) 6月26日在《世界報》撰文指出,中國正通過利用第三國建立工廠或轉運出口來規避美國和歐洲的制裁。

歐盟委員會宣布,7月4日起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7.4%至38.1%的臨時關稅。儘管進口廉價的中國電動汽車將加快氣候轉型並提高歐洲人的購買力,然而,大量進口卻將打擊歐洲工業的重心地帶。

文章指出,汽車行業創造的營業額占歐盟GDP總額的7%以上,而該行業的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6.1%。歐盟委員會本可以等待法國和德國汽車業宣布第一批裁員。但它選擇了先發制人。中國和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實際上是一場爭奪未來霸權的戰爭。

在歐洲,近幾十年來的商業模式,以西方技術換取巨大的中國市場正受到威脅,因為中國正以自己的產品進入歐洲市場。隨?中國廉價產品充斥歐洲,歐洲人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怨恨與日俱增。

文章認為,汽車行業就是一個例子。歐盟委員會最近還對鐵路和太陽能項目進行了調查,這些調查在中國公司退出後結束。但對中國風力渦輪機供應商的反補貼調查仍在進行中。此外,由於有人投訴通過中國電商平台(如Shein或Temu)銷售廉價服裝和無品牌的家電用品,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查。

目前,歐盟和中國對這場即將開始的戰爭還只是剛剛熱身。中國對這些貿易壁壘的反應將是雙重的。首先,徵收關稅將進一步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建廠。

廣告

文章舉例說,中國的電池公司正計畫加強在歐洲和美國等多個國家的投資。他們投資最多的地方是匈牙利,該國今年將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電池生產國。而這種應對策略並不罕見。

許多成功的跨國汽車製造商都實現了本地化生產,以滿足當地客戶的需求。例如,豐田70%的生產和85%的銷售都在海外市場。這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向歐盟和其他地區的直接出口產生影響,而歐盟和其他地區也正在引入中長期壁壘。其結果將是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所有」(owned by China)。

文章稱,中國的反應還表現在第二個方面。自美國前總統川普提高進口關稅以來,中國失去了在美國的市占率,但中國在其他國家市占率的增加足以抵消這一損失。

美國公司越來越多地要求其中國供應商在中國境外建廠,以便繼續與他們合作。好比,廣東和浙江的公司仍在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但總組裝卻在越南和泰國等國進行。結果就是:中國在越南的投資強勁增長,越南的出口也大幅增加。

文章提到,自美中貿易戰開始至2023年,美國從越南的進口額平均每年增長21%,而此前4年的增長率僅為11%。專家們談到了去全球化,但這更像是一種多元全球化。中國失去的外國投資正被其他新興國家獲得,這些國家正處於中美之間,或未來處於中歐之間。

學者認為,中美之間明顯的脫鉤是錯誤的。更糟糕的是,通過掛靠港出口加強了中國與其他出口國之間的經濟聯繫。自相矛盾的還有通過這樣做,它們將自己的利益與美國的利益對立起來,一些低收入國家將自己視為中國的替代品。

文章表示,當前的貿易戰和對更多樣化供應鏈的推動,為那些努力融入全球供應鏈的國家和社區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這些發展將推高價格。而多一站無助於改善供應鏈的碳足跡。

但也有好的一面:這有利於提高供應的彈性,最重要的是,有利於最貧窮國家的增長和發展。鑒於世界貿易將不再圍繞單一中心(中國),而是圍繞多個中心,那些能夠在這種更加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應對自如的國家將不僅受益於經濟增長,還將受益於新的投資。印度、墨西哥和越南現是可想到的幾個例子。(中時即時 藍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