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演義/台灣經典小吃 美味有秘辛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說到台灣小吃聲名遠播,不僅台灣人習慣吃,外國觀光客也必然要品嘗。其實小吃的源起跟在地食材息息相關,像蚵仔煎、肉圓和碗粿等基本食材,就是採用在地的地瓜粉製成。根據史書記載,十七世紀的台灣已經開始食用地瓜,起初是先民為了止飢,解決米糧不足的問題而製作出來的食物,漸漸地先民也學會將地瓜挫籤製成粉以利保存,現在我們看到加入鮮蚵的蚵仔煎或塞入肉餡的肉圓,其實都是台灣社會的經濟好轉之後才出現的改良口味。
在米糧不充足的年代台灣先民利用資源相對豐富的地瓜,做出了蚵仔煎和肉圓等小吃,但是在不是豐衣足食的年代,要吃飽正餐已經不容易,哪來吃小吃的習慣呢?
這追本溯源要回到十七世紀,當時在荷蘭人招募下漢人大量移民台灣開墾,帶來了閩粵農家在三餐之間吃點心的習慣,而農家的粗食點心經過時間演進,逐漸地商業化、精緻化成為各種小吃,而且被挑上街頭販賣,造就了台灣庶民文化中精彩的篇章。
我們說到小吃的發展 跟在地食材息息相關,先前介紹了地瓜粉做成蚵仔煎、肉圓,而大豆做成豆漿、豆腐以及臭豆腐,其實台灣也盛產米,所以米食類的點心更是琳瑯滿目。
大家熟知的有米粉、碗粿和肉粽等等,有趣的是台灣面積不大,單一美食卻能夠發展出不同的口味,像是肉粽就有南部粽和北部粽兩大流派,至於米粉、炒米粉、米粉湯,可以說是各大夜市的基本款。
尤其新竹米粉更是名聞遐邇,不過在純手工製造的年代,製作過程相當地辛苦,因此當地流傳一句諺語「嫁尪不嫁米粉寮」。
台灣小吃或許有各種不同的做法,也或許有傳統和現代的差別,而且到底哪一家,真正是商業化的第一家,並不容易證明。
玲瑯滿目的小吃,豐富了眾人的味蕾享受,其實真正重要的是,它形成了精彩的台灣庶民文化。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板橋火鍋|文岩文 岩燒蜀辣鴛鴦鍋(2023)
影/韓妞在台找運將美食 竟神際遇多了爺爺奶奶
影/南韓情侶逛夜市遇路人1暖舉 他們秒喊:太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