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媒體:中國貨幣政策框架或將進入轉型時刻

中國人民銀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24日刊文稱,中國貨幣政策框架或將進入轉型時刻,要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作用。

在上周剛剛結束的2024陸家嘴論壇上,人行行長潘功勝說,為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也在研究中國未來貨幣政策框架。文中說,結合潘功勝此次講話內容,再考慮到近期受「擠水分」、理財分流等多重因素影響,金融總量數據階段性下行,可能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框架進入轉型時刻,要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作用。與此同時,有幾個細節訊號不容忽視。

一是逐步淡化貨幣政策調控的數量中介目標。過去,貨幣政策曾對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規模等金融總量增速設有具體的目標數值,近年來已淡出量化目標,轉為「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從當前中國經濟來看,在存量信貸中佔比較大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等舊動能信貸需求逐步下降,以高技術製造業、輕資產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動能佔比逐步上升,但這些新動能的信貸需求和融資結構具有新特點,突出表現為對信貸依賴度低、對股權等多元化融資方式運用更多,支撐同樣的經濟增長不需要「壘」上與過去同樣多的信貸資源。

也就是說,貨幣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為需求約束,不必再將關注重點放在數量的增長上,也不必執著於「規模情結」。未來,可以繼續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

二是在價格型調控框架下,考慮明確以人行的某個短期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從這個角度看,逐步淡化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的政策色彩,進而理順各項貨幣政策工具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機制,是下一階段健全利率市場化調控機制的重要方向。

廣告

三是人行買賣國債不是量化寬鬆。潘功勝明確回應,把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寬鬆,而是將其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管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

此外,潘功勝還在講話中傳遞出提升貨幣政策透明度、做好政策溝通和預期引導的積極態度。當前,互聯網、自媒體等訊息傳播發達,一篇「小作文」就有可能對市場預期形成較大擾動,人行如果僅通過新聞記者會、官方新聞稿等傳統方式開展政策溝通,輻射面不夠,還需通過多方式、多管道及時充分傳遞政策意圖、回應市場關切。潘功勝表示,要健全可置信、常態化、制度化的政策溝通機制。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3兄弟分1800萬遺產 小心1件事 不然荷包會大失血
退休金有2筆錢!「勞保年金就算打7折」這招讓你照樣月領4萬
外資喊加碼!國巨上看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