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低!陸50年債殖利率跌破2.5% 專家示警「債牛」行情背後風險

即便中國人民銀行 (下稱中國人行) 此前一再提醒長債風險,50 年期國債活躍券「24 特別國債 03」殖利率仍跌破 2.5%,創下新低,中國各天期債券也跟著低於中期政策利率,即 2.5% 中期借貸便利 (MLF) 利率。

《第一財經》報導,中國 50 年期國債活躍券「24 特別國債 03」殖利率週四 (27 日) 收盤於 2.48%,較前一天下滑 1 個基點,各中長天期債券殖利率也同步下跌,30 年期國債活躍券「21 附息國債 03」殖利率也收於 2.49%。

此外,在 10 年期國債方面,「24 附息國債 04」下跌 1.9 基點,報 2.236%,「24 國開 05」下跌 1.85 基點,報 2.315%,3 年及 5 年期國債殖利率下跌 2 到 3 個基點,均創 2020 年 5 月底來新低。

市場人士分析,50 年期特別國債殖利率跌破 2.5% 的重要市場心理位置,意味著「資產荒」下機構配債需求仍很旺盛。機構搶籌長端利率債下,「債牛」行情也許還將延續一段時間,要警惕背後的隱藏風險。

配債需求旺盛的背後是高成長的資金無處去。中國人行禁止「手工補息」後,利率再度下行的存款吸引力大幅降低,令資金不斷外流至廣義基金。

一位國有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負責人說,「資產荒」伴隨著禁止「手工補息」愈演愈烈,理財、基金等非銀行機構承接大量外溢的銀行存款,加劇了配置壓力,高收益資產難尋,驅動這類廣義基金湧入超長債。

廣告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分析指出,由於超長債常被管理人作為票息底倉外在市場博取資本利得的交易標的,非銀行主體對超長債在二級市場上的交易活躍度極高,且持續放量買入或止盈拋售,往往會推動殖利率在短期出現較大的上漲或下跌。

儘管市場觀點對「債牛」行情持續多久存在判斷分歧,但都一致認為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整體而言,中國人行「喊話」效果減弱、債市供需失衡、降息降準預期仍存等原因成為主要推動力。

市場有觀點認為,降息降準是驅動債市行情的主線力量。不過,儘管市場仍在期待降息降準落地,卻不見中國人行出手調整,行長潘功勝日前稱貨幣政策不「大放大收」,令市場預期降息降準時間或將後移。

此外,市場資金面仍保持均衡且偏寬裕,為機構配置長債提供「彈藥」,成為支撐「債牛」另一大重要因素。債市供需失衡狀態還將維持較長一段時間,亦成為支撐「債牛」走勢的重要原因。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繼 4 月底規模首破 30 兆人民幣大關後,公募基金至 5 月底資產凈值進一步增至 31.24 兆人民幣,且銀行理財規模在 4 月大幅攀升後,在市場一致預期下,今年內或許有望達到 30 兆人民幣。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譚逸鳴指出,伴隨「手工補息」整改影響逐步淡化,今年下半年,銀行對債券投資的需求仍將提升。同時,保險對於長久期高收益資產有需求,今年以來持續加大對超長期國債的配置力道,也將在今年下半年保持配債力度。此外,考量到理財通常於下半年進行衝量,其規模增長仍有支撐,也將繼續驅動理財配債。

另一方面,需求旺盛下,無論是專項債還是特別國債,債券供應速度均不及市場預期。

根據中金固收的統計,截至上週日 (23 日),今年第二季新增地方債累計發行規模為 1.6 兆人民幣,發行進度僅為全年額度的 35%,其中新增專項債累計發行 1.3 兆人民幣,發行速度慢於去年及前年同期。 此外,特別國債共發行四期,合計金額僅 1600 億人民幣,仍無法滿足投資者旺盛的需求,進一步加劇「資產荒」。

在此趨勢下,中國人行「喊話」對市場預期管理的衝擊逐漸減弱。市場人士表示,50 年期國債殖利率跌破 2.5%,是在中國人行提示超長債利率風險的前提下發生的,若無這些預期管理,殖利率下滑速度可能會更快。

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表示,任何資產的價格都是有漲有跌的,不可能一直上漲,且每每出現「債牛」行情,人們普遍會聚焦利多因素,忽視潛在的利空因素,但一旦債市出現調整,機構又會集體恐慌,焦點又迅速轉化到利空上。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