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觀點】買房喊價先查實價?石牌捷運宅90幾萬竟看得到買不到?實價登錄跟你想的原來不一樣

Yahoo房市觀察員 / 廖一德(資深房產記者)

近期有朋友問筆者是否認識某某建商,他在台北市石牌捷運站附近看到該建商的成屋案,上網一查實價登錄居然只要90多萬元,他說「誒這個價格如果能夠買到的話我覺得很划算,你可否幫我問一下建商還有幾間可賣?」筆者回問朋友「你在附近有看到銷售中心嗎?」朋友回說沒有,於是筆者建議他直接去問仲介有沒有第二手的物件可撿,朋友再問「這個價格已經買不到了嗎?」筆者回答「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會買不到實價登錄的價格問題。

眾所周知,政府規定預售案在完成買賣登記的30天內就必須完成實價登錄申報,確實大大縮短價格上線的時間;不過單一預售建案申報後,在屋主取得建照前幾乎不會再有新的價格登錄,也就是說,建案完工後通常需要2至3年,所以筆者朋友看到的已經屬於2至3年前的行情價,回到前述案例,以當今房價推斷石牌捷運站周邊的成交價,至少落在110至115萬元左右(甚至更高),就算銷售中心還在,可能建商也很少會用百萬內的價格出售。

其實說穿了,實價登錄除了作為民眾買屋的參考依據,最重要的目的便是當作政府課稅的依據之一,畢竟過去的公告地價、公告現值偏離市價太遠;但即使是實價登錄的價格,還是跟不上當今市價的變化速度。

更重要的是,如今房地產市場屬於「賣方市場」,就算登錄後的價格與市場價格相去不遠,若賣方判斷未來房價將持續走高,對方也可以講出「不想賣給你」的100個理由。換言之,若現在屬於「買方市場」,那麼實價登錄就會變得更有價值,今日的低價可能是明天的高價,畢竟誰也不想買貴不是嗎?

不過買賣要成交、最重要的就是雙方要達成共識,對於有意購屋的民眾,筆者建議除了利用實價登錄外,最好再加入周邊其他同屋齡、同地段的成交行情來消除房價誤差值後,再與賣方進行交涉,才能避免雙方認知差距過大而浪費時間。

最後筆者要提醒的是,無論是房地合一的交易稅,或是房屋稅一類的持有稅,說到底政府還是為了課稅增加財源所規劃的政策,不全然是為了實現居住正義,君不見每年的重劃區標售政府抵費地,幾乎開高走高標出,最後成為土地飆漲的原因之一嗎?因此筆者建議,理性看待實價登錄是落後指標的事實,才能更加理解真實房價。

◎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