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在停滯的時光夾縫裡,待續/蓄而動

特別企畫╱瘟疫中的日常生活,心靈紓困(可能)提案

提案1:就做你最擅長的事吧!

持續練功的努力家們

走進FOCA排練場,雖然演出停止,但練習排練仍然持續。(林韶安 攝)
走進FOCA排練場,雖然演出停止,但練習排練仍然持續。(林韶安 攝)

落腳在城市邊緣的社子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一邊面臨地區改建需要搬遷的未來,一邊面臨因疫情取消演出的困境,但走進該團所租下的挑高鐵皮屋,卻「一切如常」——在演出停擺的日子裡,反而讓這群近三年忙碌於演出的團員們,擁有三個月左右的密集練習、自己練功的機會,探索個人能力與技巧。還有其他多元課程、移地訓練、讀書會……練習如常,運作如常,為後疫情時代蓄勢待發。

2020臺北藝術節—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X 理羅.紐《消逝之島》

9/11~13 17:30

9/12~13 11:00、15:00

台北 社子島

INFO 02-25997973

文字 吳岳霖

攝影 林韶安

那天的氣溫,是平穩裡帶點躁動。

訪談後,我們即將離開社子島;已待了六個年頭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後簡稱FOCA),還在,也正準備結束這一次的定居。

藝術總監李宗軒與駐團創作顧問余岱融領著,拐過社子島裡幾條還算寬敞的狹巷,從路口的雜貨店用幾句寒暄與幾個銅板換取冰涼飲料,與雜貨店阿姨爽朗卻略帶害羞的笑語,途經叉在路口的小廟、傳產工廠,還有已被切了部分、裸露磚頭與鐵條的舊屋;最後,我們在基隆河堤停住腳步。宗軒說,這是今年《消逝之島》(延續自去年臺北藝術節「共想吧」演出)的最後一站。

他望向對岸正大興土木的重劃區,高樓拔地、飛砂瀰漫;與我們現在站的這塊土地,仍陷在時光夾縫間,形成強烈對比。總笑得陽光的宗軒,瞳孔蒙上些許迷離,有些惆悵卻也悠悠地說,這裡哪天也會變成對面。沉默,在空氣中飄浮。此時,我指了指暫且截斷於半空的高架道路。岱融用有點認真的語氣開玩笑說,就只會建到那裡。我假裝相信,笑說是斷軌雲霄飛車嗎?

玩笑話說得真切,只是因為我們知道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可逆的,正推著他們不得不繼續走。

「留下」這個地方

在FOCA遷入社子島前,團長林智偉與當年幾位創團的夥伴像遊牧民族,翻身、跳躍在各個排練場地,也包含當年雲門舞集在八里的排練場——於是,他們藉空間移動、時間拉扯出練習契機。二○一四年來到社子島,二○一六年開始慢慢建設起這座高挑、寬敞的「馬戲之屋」,在充滿鐵皮屋的「島嶼」抹上奇異的顏色。

夾在淡水河與基隆河間、並緊緊黏著士林區的社子島,時間比外面緩慢,如被城市開發的軌跡所遺忘,也將充滿瘟疫的時空隔離在外。但,岱融說這幾年社子島開發計畫正被快速啟動,只是不會知道它進行的終點會在哪裡。他的眼神飄忽著一種遲疑,似乎不大確定該怎麼訴說現在的狀態;接著說出了「時間的延宕感」這個詞彙——他們只知道得一直跑,然後等待社子島的下一步開發,以及疫情何時結束,在這個肺炎疫情讓世界步調暫時停滯的當下。

此時,蚊子開始穿梭在我們與電蚊拍之間,啪地一聲又一聲——彷彿宣告夏天將至,然後那個模糊的期限逼近,離開也成為必然。智偉表示,更早之前就開始尋找下一個團址,隨著團員陸續成家,除租金外也得考量距離等成本。近期社子島的開發進度,逼著他必須更快進行決定——因為,他真的很在意「空間」,然後建構「家」的關係,他的家人包含了這群團員。

FOCA決定「留下」《消逝之島》,用他們擅長的馬戲,烙印這塊土地曾存在過的痕跡。這個不管素材或展演空間都是社子島的作品,在他們眼裡成為「記錄」——或許作品會因為社子島的開發而變為僅此一次的展演,如劇名裡的「消逝」不只是這塊土地也是這個作品,卻可以用它抵禦「遺忘」,用另一種方式「留下」這個地方。

回到一切如常的「練習」

疫情之下,藝文產業深埋愁雲慘霧;但走進FOCA排練場,一切如常地令人驚喜。在團員的汗水蒸騰裡、行政忙碌的穿梭間,還有智偉沙啞卻仍爽朗的聲音,交錯成這時刻最為動人的畫面——日常。

其實,他們在七月底前的演出都停擺了。(註1)智偉在四月中曾於臉書寫下近期損失,這個有廿個固定團員、商業與國外演出頻繁並作為主要收入的馬戲團,演出延期、取消且未有新的演出活動,加上人事、場地租金等固定成本,三個月來(指的是三月到五月)已損失約莫八百萬左右,而到七月則有可能達到千萬。現在的「如常」,苦澀得很;但,智偉卻說他樂觀以對。

我們壓根無法預期瘟疫的到臨,也明白最壞的時刻難以抵禦;對FOCA而言,現在更是驗收,然後成為他們在瘟疫蔓延時的解方。

智偉說,團隊在二○一八年還清創團以來的債務,他便去請教林懷民老師,在提醒下,立下「三個月周轉金」作為下一階段的目標。於是,二月底仍在國外時,智偉便已開始思考並盤點之後的固定支出,至少到今年上半年為止,團務都能照常運作。

在演出停擺的日子裡,反而讓這群近三年忙碌於演出的團員們,擁有三個月左右的密集練習、自己練功的機會——過往的商演、公演作品多以發展團隊創作為主,現在則可探索個人能力與技巧。宗軒則以「找到馬戲演員的身體樣貌」作為目標,這也是他們近年與不同領域創作者開設工作坊、或進一步共同製作所期待的收穫。此外,也替團員打開創作以外的學習面向,如他們在三月開設的十四堂學習課程中,也包含「保險」等攸關自身權益的項目,以及「移地訓練」,透過包場進行體操、攀岩等活動,增進團員間的感情。同時,行政團隊除持續規劃今年度的活動外,也藉讀書會的閱讀與交流提升內在(岱融冷靜地說,現在還更忙)。

練習如常,也在疫情之下練習著如何回到日常。

在生活裡待續,然後蓄勢而發

週間的練習如常,而原本塞滿演出的週末倒是空了出來。

智偉與宗軒不約而同的將時間「還」給了家人,用陪伴填滿終於是週末的週末。宗軒說,自己的作品往往在探討人與人間的關係,這段時間恰好可以回到自身、實際操作。此外,他們也在生活的沉澱替找到不同的出口,如智偉開始研究起股票、玩起「麻將手遊」(剛好也可以保持完美的社交距離),打發時間也充實自我;而岱融則終於能在忙碌的國際奔波、繁忙團務的縫隙間,離開電腦螢幕,恢復運動習慣。

今年,是FOCA的十周年。上半年的緩步,似乎讓他們與這塊停滯於時光夾縫裡的土地,學習著共同呼吸,然後在下半年用持續發展的《消逝之島》作為回應。也預計於下半年演出的「跨界三部曲」最後一部《苔痕》,或許與《消逝之島》同樣會面臨到共同創作的國外藝術家不一定能抵台的困境,不過在這個等待不可知的時間點裡,他們將生活切片,沾著身體上透亮的汗水,努力也持續歸返日常,然後蓄勢而發。

註:此為5月初訪問的狀況。但據團隊指出,由於近期疫情和緩,6、7月已開始有演出啟動的可能。

BOX

slow down, then…

#1. 兩項出版計畫

其實出版計畫與疫情並無關係,主要是源於FOCA創團十周年,以及對台灣馬戲生態的關懷與自我定位。目前兩項出版計畫分別為「創團十周年紀念冊」及「馬戲刊物《讀馬戲》」。其中,刊物的部分目前規劃為季刊,採取「限量紙媒」與「線上」同步進行,預計會於下個月出版,希望能夠更為面向一般大眾,去理解當代馬戲。

同時,團隊也在這段時間裡陸續蒐集、整理台灣現有的馬戲論述與記錄,目前已完成的是《PAR表演藝術》雜誌,並將會再往「表演藝術評論台」等網路平台、其他刊物進展。在十周年這個當下,能夠有歷史意識地記錄下每個馬戲現場,得以面對未來。

#2. 持續創作,並面對變動的可能

二○二○年的下半年,FOCA預計會有兩支跨國作品發表,一是《消逝之島》(與菲律賓視覺藝術家Leeroy New合作),另一為與德國舞蹈劇場團隊Peculiar Man共同創作的《苔痕》,作為「跨界三部曲」的最後兩部。

不過,疫情因素下,國外藝術家不一定能夠抵台繼續完成作品,因此FOCA也必然得有因應之道。《消逝之島》的部分由於完成度較高,且Leeroy New主要負責身體裝置藝術的設計;因此,可能會由Leeroy New提供設計圖交由其他人執行,再讓導演李宗軒繼續完成。《苔痕》因是國外團隊負責導演、主導創作,雖已完成三分之二,但也做好延期的備案。對FOCA而言,重點不在於「完成作品」,而是在與不同藝術家的合作過程中,彼此刺激,觸發團隊的發展、創作與實驗。

BOX

Profile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由林智偉成立於2011年,最早名為「MIX舞動劇坊」,2014年更為現名。團隊成員來自不同表演領域,包括特技、雜耍、街舞、當代舞蹈、武術、戲劇等,是台灣唯一擁有超過十位正職團員的當代馬戲團隊。國內外邀演不斷,並持續進行當代馬戲推廣。近年作品有《悟空》、《土地的歌》、《心中有魔鬼》等,並於2016年起開啟馬戲跨界三部曲計畫,分別與台灣當代劇場導演Baboo(《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菲律賓視覺藝術家Leeroy New(《消逝之島》)與德國舞蹈劇場團隊Peculiar Man(《苔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