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為後盾 環境部長彭啟明 氣候行動推手

環境部長彭啟明。圖/本報資料照片
環境部長彭啟明。圖/本報資料照片

氣候議題在台灣正逐漸成為政治與產業決策的核心關注焦點,環境部長彭啟明以其扎實的大氣科學背景與國際視野,為台灣的環境治理與氣候行動注入新動能。

從氣象科學到政策推動,彭啟明的名字,早已是許多台灣民眾熟悉的氣象專家形象。他長期投入氣候變遷工作,是一位科學家也是創業家,本身是中央大學的大氣科學博士,學以致用投入氣候科技服務、創立台灣民間第一家氣象公司,改變過去由政府完全主導的氣象預報生態。

成立氣象公司後,他以企業家的身分,不僅播報氣象,也透過社群平台帶動環境變遷的重視;此外,彭啟明也以企業家身分,參與過11次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以民間的角色投入公共事務,協助台灣參與國際、邁向淨零。

從民間到環境政策的執行者,彭啟明走出學術與企業圈接掌環境部,面臨的是氣候變遷與國際規範的壓力。為了讓台灣的碳定價制度能夠與國際接軌,推動台灣以「碳費先行」為主軸,並規劃未來四年逐步建立總量管制碳交易的市場機制,要創造出足夠的經濟誘因,讓企業願意的減碳。

推動減碳政策時,彭啟明坦言,碳費上路是「頂著鋼盔在前行」,即便政策制定的過程充滿拉鋸,但仍堅定推動台灣邁向綠色轉型。面臨企業界反彈、擔憂碳費可能成為企業營運成本的巨大負擔時,他展現溝通能力,積極與產業界對話,讓各方了解推動碳定價不是為了懲罰產業,減碳並非只有成本,而是要幫助台灣站穩國際的競爭舞台。

台灣碳費費率拍版,首波針對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CO2e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開徵,包括水泥、鋼鐵、石化和發電等高污染產業,以每公噸300元的基準費率開徵,並設有每公噸100元及50元二種優惠費率鼓勵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同時,彭啟明也承諾將推動建立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透過保護機制,減輕國內業者的減碳壓力,穩固台灣傳產轉型的競爭力。

身為國際氣候會議的常客,彭啟明對全球碳趨勢的議題與政策有敏銳的觀察。隨歐盟CBAM即將在2026年實施,台灣作為外貿依存度極高的經濟體,必須及早佈局以應對接軌國際氣候政策,這不僅是減碳的需要,更是產業轉型的機遇。

台灣已確立了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作為環境部的領航人,彭啟明以科學為基石,結合政策推動力,為台灣的氣候行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隨著碳費政策的逐步落實以及配套措施的完善,台灣不僅能在國內打造綠色經濟,也能在國際氣候變遷局勢下中找到站穩地位。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金管會明年金檢 聚焦三重點
遠端商機+蘋果訂單 創惟11月自結獲利 年增226%
環球晶明年產能翻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