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HomePod 第二代(2023)評測:設計更合理、功能更完整、價格更吸引
順道分享如何設置為電視喇叭?與 soundbar 的不同?
2018 年時,Apple 以初代 HomePod 打進智能喇叭市場,而且更是獨以高音色的賣點登場,不過在高單價、移印問題打擊之下,後來就被便宜的迷你版本 HomePod Mini 取代為 Apple 在推廣串流音樂的主要硬體產品。但隨著 2023 年為 Matter 元年,統一的智能家居協定終於推出市場之後,Apple 正式帶來第二代 HomePod,好讓大家添置家居中樞時可以有一個更具存在感、更完整的智能喇叭選擇。
外觀設計
第二代 HomePod 沿用前代的圓柱造形,外覆羅紋布織材質,乍看之下並沒有差異。不過 HomePod 2 的高度稍減 4cm,同時天頂的小螢幕也引用 HomePod Mini 的大窗口設計,當使用 Siri 時就會有更大面積的點亮。但最重要的改變,是 HomePod 2 電源線改以可拆式設計!如此一來,在線材要穿過電視櫃、層架等的電線孔時就能更輕鬆容易,特別是香港所用的英式三腳電源插是比較佔空間的,要是預留作走線的空隙不足就非常麻煩。
當然對比扁長型的 soundbar 來說,HomePod 2 還是有著一定高度,放在電視旁邊的存在感仍然明顯。不過幸好小編家裡的電視懸掛得比較高,HomePod 2 稍稍變矮已經可以避免阻擋到畫面,而且旁邊的 WiFi 6 路由器比它還高大,相比之下真是小巫見大巫呢。至於 HomePod Mini 的體積的確是更小巧,但以配合電視看劇的用途來說,其低音表現還是略遜啦。
規格進退
HomePod 2 的規格有進有退,音響部分是高音喇叭和遠場麥克風都各減少了兩組,至 5 組和 4 組,但保留了 4 吋長衝程低音喇叭。處理部分換成了與 HomePod Mini 同樣的 S7 晶片,加入了 UWB 超寬頻定位能力、支援 Thread,Wi-Fi 規格卻倒退到 Wi-Fi 4(802.11n)。
雖然無線傳輸規格開倒車,不過 HomePod 2 在一對使用時仍然支援多種空間音效格式,包括 Dolby Atmos、Dolby Digital 7.1 / 5.1,可見頻寬仍然足夠使用,但這首先需要使用者家裡有著透過 eARC 連線到電視的 Apple TV 4K。
UWB 的加入就是讓 iPhone 使用者可以簡單把手機上播放的音樂,轉移到透過 HomePod 播放出來,就跟 HomePod Mini 一樣。這功能看似簡單,不過卻是小編最常用的功能之一,每次回家後便是把 iPhone 向 HomePod Mini 靠過去,讓音樂由 AirPods Pro 換到喇叭上播放,現在當然就是在 HomePod 上了。
有點可惜的是 Apple 針對智能家居而新增了 Thread 協定和 Matter 標準的部分,小編目前仍未拿到相關的新配件,希望日後像是 Nanoleaf、IKEA、Arlo 等廠商在香港推出新品時,可以幫忙聯繫一下吧。
不過大家已經能夠在 Apple 家居 app 裡看到新增的家居溫度、濕度資訊,以說明 HomePod 2 內建的溫、濕度計已經開放使用,HomePod Mini 的用戶在更新韌體版本後也會獲解鎖同一功能。使用者可以用這個新的條件來設置自動化操作,打比方說是家裡溫度或濕度到達某一水平就觸發某一動作,像是啟動空調、風扇等。讓智能家居可以與環境作更多互動,也省下了入手專門的連網溫、濕度計的需要。
使用體驗
這回小編借測的是一對午夜暗色的版本,就如前文所指的,HomePod 2 高度稍減之後,是剛好在懸掛的電視下方,簡直是命運般的巧合。小編自己也有 HomePod Mini,對於新的 HomePod 2 在視感上有一定的熟悉感,因為天頂上的觸控面板是一脈相承的嘛。
HomePod 2 是同樣是走全無線設計,所以安裝時僅需要放在電源插座附近就好,而且這回是可拆式電源線,所以走線更簡單。一對的 HomePod 就等於要佔用兩個電源插座,這對於小編永遠不足夠使用的電源插座數目是雪上加霜,不過這是個人問題而已了,看倌們不一定會面對。
擺放 HomePod 2 並沒有任何要求,不像一般音響組合般要找個「皇帝位」,甚至一對擺放時也沒有說要絕對對稱,適當地放在電視櫃上就可以了。啟動電源後,升級到 iOS 16.3 的 iPhone 就會自動進行配對。把第一顆 HomePod 加到 Apple 家居之後,再處理第二顆時,系統就會自動詢問你是否要以立體聲道來配對 HomePod 組合,是的話就選擇左或右側。
跑過完全自動化的流程之後,HomePod 2 就正式加入到小編的 Apple 家居裡。這時候打開 Apple TV 4K 的話,更有提示出來說可以用 HDMI eARC 方式來讓 HomePod 做為電視喇叭使用。這個問題也是不少人對於這款喇叭最大的疑問,就是 HomePod 在播放 Apple 產品的音訊外,還能怎樣使用呢?
如何設置為電視喇叭?
透過以 HDMI eARC 回傳通道連接了 Apple TV 4K 之後,在「音訊輸出」設定裡,就能開啟「播放電視音訊」的功能。往後,即使你的電視是進入 Google TV、公眾天線訊號等不同訊源模式,都能以 HomePod 發出聲音。
今天的電視雖然都聲稱內建一定功率的喇叭,不過音色往往都會很單薄,低音更是不能強求,所以才造就了 soundbar 的興起,但不少都會把低音單元獨立一台出來,形成 1 + 1 的組合。只是對於香港的窩居來說,當然還是一體式 soundbar 更能節省位置,而且近年還不乏支援 Dolby Atmos 全景聲的機款。不過同樣因為長條形機身空間不足的先天缺陷,所以大多只會側重於高、中頻的單元,低音單元尺寸有限,使得效果還是不夠明顯。所以同樣單機設置的比較之下,有著長衝程低音炮的 HomePod 2 自然有更深沉的低頻。
對比 soundbar 的使用體驗?
HomePod 雖然沒有說是刻意為了電視而生,不過小編在這次取代原有 soundbar 的方式來體驗其效果,發現一顆 HomePod 的音壓也足夠香港的小客廳使用,而且帶有不俗的層次感,以新定價 HK$2,299 來說,是能勝過不少同價位的入門 soundbar,當然這還需要你先擁有一台 HK$1,049 起的 Apple TV 4K 了。
其實 Apple TV 4K 也算是入手 HomePod 的前設要求,因為 HomePod 單獨使用的話,是有蠻大的使用限制,像是僅支援 Apple 產品透過 AirPlay 2 無線投放音訊,沒有像其他競品一樣具備藍牙 / Chromecast 的連線,手執 Android 裝置的朋友到家作客就超可憐的。Apple TV 4K 在連接了兼容 Chromecast 的電視之後,就能當作 HomePod 的前級解碼器的用途,藉此連接到更多不同陣營的裝置使用。
要是預算充裕一點,能夠入手兩顆 HomePod 2,也就是付出個 HK$4,598,這價位大概等同一些中階 soundbar,像是 Sonos Beam 2、Sony HT-A3000 之類的。規格上,兩顆 HomePod 2 就擁有 10+2 單元的數量,同時在立體聲組合下的聲音定位感、低頻震撼都比較明顯,在播放 Apple TV+、Disney+ 和 Netflix 電影,甚至是 Apple Music 的 Dolby Atmos 音樂時,都會有著更清晰爽快的空間音效,而且不光只有坐在「皇帝位」的觀眾能享受,而是像電影院一樣,全室都能有著相似體驗(也有可能是房子太小了)。
再往上追求的音樂 / 視影愛好者,HomePod 應該不會進到他們的視野範圍了,因為 HomePod 2 最多僅能以 2 顆喇叭來組成立體聲,不能再擴展為 5.1 / 7.1 / 後置等組合。但如果你的預算真的太多了,想要多買幾顆 HomePod 來支持 Apple 股價,就可以考慮多房間串流的玩法,讓全屋各層、所有房間都能同步或是接手播放音樂。
總結
相隔 2 年之後,這回再遇 HomePod 2 的感想豐富多了,除了是軟、硬體都有升級之外,還有是隨著環境轉變、市場進化,我們的評測內容也會隨之調整。像是當年小編仍未關心如何讓 HomePod 連接電視,輸出 Dolby Atmos 音效;仍未想過要如何讓 Android 裝置都能「間接地」使用到 HomePod 播放音樂;也沒有相近定價的 soundbar 比較其體驗。
當年 Apple 僅是為了追逐對手而衝進智能喇叭的市場,但出來的效果有目共睹。不過也因為打開了這門口,才有後來的 HomePod Mini,累積到更多的經驗來改進第二代的 HomePod。Apple 調低定價到 HK$2,299、保留以音質為主要賣點、改善了設計,配合 2023 年預計出現的新一批 Matter 智能家居配件,是給了消費者有更多的原因來選擇 HomePo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