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生回家 從慶修院為座標找到當年回家的路

灣生回家 從慶修院為座標找到當年回家的路

「慶修院,除了是宗教景點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在,因為,這裡是很多灣生回台灣時,都以慶修院為座標,才找到回家的路的。」百年神社慶修院執行長陳義正說。 灣生離開台灣至今已經60多年,花蓮吉安鄉也有很大的變化,但慶修院的存在讓日人得以找到過去生活的線索,在地鄉民也能在此認識日本文化對此地的影響。 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聚落生活中心 慶修院從日治時期到現在,今年已滿一百歲,是台灣最古老,也保留最完整的日本神社。當年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聚落生活也就是以這裡做為中心點。 目前已列為花蓮縣定古蹟的吉安慶修院,是在1917年由日人川端滿二所籌建,原名「高野山真言宗吉野布教所」,具有日語講習、醫療所、喪葬法事服務等功能。原以不動明王為主神,並循日本四國著名的空海大師遺規,行遍日本四國88所寺廟,請回88尊石佛。光復後更名為「慶修院」,並改祀釋迦牟尼佛暨觀世音菩薩,1997年公告為古蹟。 每年除夕夜,日本人的習俗是攜家帶眷到佛教寺院聆聽108響鐘聲,祈求闔家平安,花蓮縣縣定古蹟吉安「慶修院」,是日治時期留下的佛寺,四年前也恢復這個傳統活動,跨年夜(31日)當晚11點,將與日本「同步」敲響108鐘聲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除夕夜的108響鐘聲 蕩滌靈魂 迎向新生 這項敲鐘祈福活動,慶修院之前開放線上報名,限額108組,已經額滿。不過,寺方表示,當晚11點敲響第一聲鐘響(報名者敲鐘)後,就會開放沒報名的民眾,歡迎大家一起來到慶修院裡為來年祈福。寺方表示現場還準備了蕎麥麵、年糕年節小吃...提供給民眾享用。 慶修院執行長陳義正表示,若是有到日本過年,常可見到日本人總是攜家帶眷去佛教寺院聆聽除夕夜的108響鐘聲,人稱「除夕夜的108響鐘聲」,這個鐘聲雄渾激越,響徹雲霄,可蕩滌靈魂。 慶修院自2001年對外開放迄今,每年約有30萬參訪人潮,前年入選內政部「宗教百景」,並以「穿越百年慶修院」觀光短片,獲得「2015年ART&TUR葡萄牙國際電影觀光節」宗教旅遊奬,成功將慶修院行銷全世界,推向國際,展露頭角。 「慶修院」的建築、歷史及人文,都畫著歲月的痕跡與特色,歷經歲月更疊的神龕、不動明王石刻、百度石、石佛等重要文物留存至今,不但敘說了這一段聚落發展的歷史,靜靜感受,寺院裡的石佛,依然聆聽著人們的祈願和祝福。 陳義正說,也因慶修院為日治廟寺,許多活動都源自日本傳統,自2013起開始舉辦跨年敲鐘迎新年的活動,今年已邁入第四年將依然續辦此神聖的活動,跟各地歡樂跨年的氣氛不同,在這裡有寧靜溫馨的氣氛,跨年前夕的的慶修院裡擠滿了參拜的民眾,跨年一過大家互道祝福,依序合力的敲完108次鐘響。不想要到人擠人的瘋跨年晚會,可以到具有豐富人文地理的慶修院感受溫馨的氣息。 慶修院被列入縣定第三級古蹟,建築物饒富歷史價值。 慶修院原為日本寺廟,原以不動明王為主神,並循日本四國著名的空海大師遺規,行遍日本四國88所寺廟,請回88尊石佛。光復後更名為「慶修院」,並改祀釋迦牟尼佛暨觀世音菩薩,1997年公告為古蹟,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寺院。 慶修院舊石佛,刻畫出歲月痕跡。 在慶修院供奉創立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弘法大師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