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視影音·
財經中心/吳任瑜、胡崇恩 台北報導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肌膚保養,因此不少保養品、化妝品,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通通有精緻包裝,但這樣也造成了不少垃圾,為了環保,工研院找上民間企業合作,發現過去被視為農業廢料的"鳳梨葉",經過特殊處理,可以變成沐浴露、或者可分解的外瓶原料,既環保又具經濟價值。坐在辦公桌前打字工作,手指不自覺有點疼痛,因為天氣變化大,加上手接觸冷水的關係,容易龜裂、破皮,不少上班族會自備像是乳液這類,滋潤的產品保養皮膚,不過無形中卻製造出很多垃圾。生技公司業務部經理 黃郁期:「保養品這個產業,不管是容器或者是紙盒上面,都屬於消耗量非常大的一個產業,那除了在成份的追求上,我們盡量去挑選天然來源的原料,在包裝上面也一直在尋求更環保,然後更貼近現在生活的一些瓶器。」為了順應環保永續潮流,工研院找上民間企業一起合作,尋找解方,在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鳳梨葉"上,有了新發現。台灣一年生產超過40萬噸鳳梨,但有高達70萬公噸鳳梨葉廢料。(圖/民視新聞)鳳梨在台灣總栽培面積9,500公頃,每年可以生產超過四十萬噸鳳梨,但同時也有高達70萬公噸的鳳梨葉。農民只能把鳳梨葉與鳳梨莖回埋進田中當作肥料,看似是循環綠肥的概念,但其實過程費時又費工,纖維含量高的鳳梨葉與莖降解緩慢並不是良好綠肥。工研院材化所經理 施亭宇:「最後常常還是需要以焚燒,或是堆肥的方式處理,那這樣子的一個處理會造成,就是空氣的污染,以及其他的一些農民的在處理上的一些困擾。」工研院攜手民間企業合作,研發出更環保的產品。(圖/民視新聞)為了避免燃燒產生空汙,工研院分析鳳梨葉上的成分,包括酚類、類黃酮和綠原酸,竟然可以變成清潔力佳有保濕效果的沐浴露,甚至鳳梨粉還能做成瓶子,裝各種清潔用品、兼具循環、天然等功效。工研院材化所經理 施亭宇:「我們跟產地合作,從這個鳳梨葉取完長纖之後的渣料,那我們再進一步的加以做萃取純化,那開發出富有豐富的對香豆酸,以及綠原酸的這個活性產分。」把日常生活中的廢料,搖身一變成了保養品和容器,真正落實了廢物變「綠金」的循環經濟。原文出處:工研院攜手民間企業 農業廢料"鳳梨葉" 搖身一變成"綠金"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農曆年封關前台股量縮震盪 外資敲進金控調節面板股向國際出發 中信成長高股息ETF於泰國發行首檔臺股連結基金聯電公佈2024財務報告 22奈米驅動2025 迎接AI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