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對實支實付險 大幅減輕就醫財務負擔

文:李美虹

我母親從65歲過後即因氣喘與肺功能大幅降低而多次進入醫院急診室並頻繁住院。早年時,她自己沒有規劃購買任何醫療險,只買過一張人情保單:儲蓄險,繳費期限15年,還好我在她55歲時,自己幫她買了一張以10萬元終身壽險為主約,附加終身日額給付住院醫療險,保額為1000元/天,以及附加100萬元意外險及2萬元上限的意外傷害醫療險,讓這幾年因病而頻繁住院的她,不至於增加太多的醫療財務負擔。

雖然母親的住院日額只有每天1000元,不過因為這張保單還有「出院療養金」每日500元,最長可領120天,所以實際上母親每住院1天,可從保險公司領到的理賠金額是每日1500元,若是住健保病房,每次住院扣除健保給付後,領到的保險理賠金可能還會高於自己實際支出的醫療費用,而多出來的理賠金就可用於母親出院後的療養支出。

但是,某次母親肺部開了一個小手術,光是手術的開刀費用、相關雜費與材料費等,就高達9萬多元,而那次的住院日額給付理賠金只有近3萬元,自然是無法涵蓋所有醫療費支出了!

醫療保障的基本盤:實支實付必買!

從母親那次開刀的實例就知道:健保自從實施疾病診斷關聯群(DRG)支付制度以來,民眾若想維持醫療品質,使用較好的醫材或新藥,自費支出必然會增加,尤其是材料費的金額往往是自費佔比最高的部分,因此,買健康險一定要選擇能賠付高額材料費的保單,而最能發揮此功能的保單就是實支實付醫療險。只可惜母親現年已經75歲,加上又已有病史,根本無法再買實支實付醫療險,因此,如果你還在可以購買實支實付醫療險的年齡與資格內,奉勸至少一定要購買一張以上的實支實付醫療險,建議最好是2張,如果預算較多的人,甚至可以購買到3張。

廣告

為什麼實支實付醫療險如此重要?因為一般醫療行為會產生的直接費用有:住院病房費、手術費及材料費,而一般終身醫療險只理賠前兩項,但實支實付醫療險則是三者皆賠。換句話說,終身醫療險的功能,其實已經被實支實付險完全填補,更何況,終身醫療險的保費實在太高,若以保險最基本的概念「用相對低的成本得到足額保障」來看,最該擁有的保單應該是實支實付醫療險。

如何聰明規劃實支實付醫療險?那就是分開買2家或3家的保單!除了彌補1張保單賠付金額可能不足之外,多領到的理賠金也可以用來支付交通費、營養費、看護費等開銷。

而不論是2張實支實付、還是3張實支實付,組合上都應該買1張為「收據正本」理賠、另外1張或2張可接受「收據副本」理賠,其好處是:當發生醫療行為時,同一筆費用可以向2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因此,如果買的實支險都要求以「收據正本」理賠,那就達不到前述的目的了。

由於實支險多為附約,必須搭配主約出單,因此如何搭配也是一門學問。例如,對於已做好保障型保險的保戶來說,想多買1張實支險,搭配的壽險主約額度要越低越好(例如1萬元或10萬元),這樣才能精省保費。

保額要能理賠所有的住院醫療雜費為主

各保險公司推出的實支實付險內容不盡相同,而且每家對於雜費的項目也會有不同定義,所以,保戶一定要看清楚保單條款。

「雜費」項目最好概括所有「超過健保給付的住院醫療費用」,此外,建議不要買列舉式的產品,保障比較少,因為不在明細內的費用就會被保險公司剔除。總之,在相同保費下,挑選給付項目越多元、且雜費額度越高的越好。

此外,因為目前很多醫療行為是:能在門診處理的手術就不會讓你住院開刀,所以,我們應該選擇能理賠「門診手術及相關雜費」的保單,而且保單條款內要將「門診手術費用」納入保障。

還有一點要注意:有時手術費用並不高,但後續的處置卻很花錢,例如打一劑特殊藥就要2、3萬元,如果保單條款把手術雜費與其他雜費分開計算的話,那麼在相同理賠金限額下,保戶能申請到的理賠金額恐怕會低於沒限制手術與其他雜費的保單。

最後要提醒的是,由於實支險多為定期險,「保證續保」是一定要有的條件,而且最好是能夠續保的年期越長越好。現在有些保險公司推出終身型實支險,但問題是這種終身型保單的保費比定期型的貴上許多,因此若想把錢花在刀口上,定期型的實支實付醫療險仍是首選。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33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跟人溝通理財知識。曾擔任《Smart智富月刊》總編輯、《Money錢》社長兼總編輯長。

更多新手文章,快來投資新手村瞧瞧!

★延伸閱讀★

新年到!先理清債務 再擬定新的理財計畫

守勢+攻勢 存到一桶圓夢金

明年買房錢差一點 把頭期款拿去買股好嗎?

10個理財小行動 幫你快速增加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