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大缺工高壓苦與淚!健保高CP值下失衡的醫療現場 揭浮動點值真相 要滿分醫療只給八折錢

這是最新的醫療現場,急診室等不到病床,大型醫院大廳,排著滿滿等候的病床,各醫院開始關床、關手術房,不是不夠床,主因是全台護理師掀起出走潮,大缺工!低薪加上長期高壓高風險,老鳥留不住,菜鳥也待不住!醫院想加薪留人,不過健保財務困難,被總額制度掐住脖子!現行民眾看病只要付少少的錢,醫院再向健保署請領經費,在固定總額之下,超過的,健保署就「打折」付給醫院診所,這是「台灣獨創的浮動點值」!等於做一塊錢的事情,只能拿到0.8元,被打了八折,2023年第一季北區醫療機構的浮動點值,甚至被壓到0.76元!資源有限又拼命打折壓縮之下,要醫護人員血汗支撐、「俗擱大碗、CP值超高的失衡醫療現場」嗎? 你能想像,少了資深護理師的未來嗎?

萬芳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黃郁晴:「疫情之後大家就覺得,護理臨床真的太累。」萬芳醫院病房護理師樊靜:「人力不夠我們也放不到假,一個月上班天數很多。」敏盛醫院骨科醫師杜家齊:「然後收入還不如比如說Uber。」萬芳醫院病房護理師樊靜:「付出那麼多,沒有得到尊重跟酬勞,大家就比較不會想來從事護理。」敏盛醫院骨科醫師杜家齊:「護理人員不夠,所以就關病房 關開刀房。」

不幸中的大幸,一床難求下爺爺還能等到病床,順利從加護病房轉進普通病房。萬芳醫院病房護理師樊靜:「爺爺換床喔!1 2 3!」大缺工,一人要抵多人用,工作七年樊靜在這裡算資深了,忙進忙出、鋪床、 蓋被、處理行政工作,焦頭爛額。萬芳醫院病房護理師樊靜: 「阿伯,要幫你抽痰喔,沒事,你休息,我來就好了。」

全台護理師人力荒,院方把十樓內科病床數,從滿床45床減到37床,其實依照法規「護病比」很吃力,在醫學中心1位護理師要照顧9個病人,區域醫院1比12,更別說地區醫院,1人要顧15個病患,雖然醫院減床,一個人還是得照顧6到7位病人。

萬芳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黃郁晴:「有很多瑣碎的事情,翻身、 灌食、 餵奶,有時候甚至要處理一些護理行政上的小業務,所以大家就會覺得這樣的薪水相比好像有點落差,很多人會開玩笑說,我們是廉價的高級看護。」

要把屎把尿,高壓 勞動環境長期辛苦,畢業月薪才3萬6,護理師執業率不到6成,工會分析短缺原因,護理系招生不足,低廉薪資與工作負荷不成比例,多轉行或到長照機構,疫情後半年更慘,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出走。

萬芳醫院病房護理師樊靜:「真的會沒有幾個人願意留在臨床,床就會越來越少,病人就會一直沒有辦法住院。」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減少離職率,營造一個比較安心友善的一個職場的環境,就要避免職場暴力。整個總額如果成長率不夠,或者醫療的費用不足的話,那會造成就是醫院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幫這些醫護人員加薪。」

提高待遇是解方 ,卻囿限「健保總額」,但不能總是要南丁格爾們燃燒熱情,使命感又能撐多久?萬芳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黃郁晴:「看到病人,就是從他生病,因為我們是加護病房,所以我們滿多病人是插管的,最後成功脫離呼吸器,甚至有恢復意識,其實都是會覺得成就感滿大的。」萬芳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黃郁晴:「期待護理整個大環境改善,因為自己其實也是滿喜歡護理的,畢竟我才剛進來 ,這樣的環境我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像其他學姊,做個四五年 五六年的話,環境繼續這樣都沒有改善,我也不知道自己對護理的熱情還會剩多少。」

為紓解護理缺工,2022年政府推動「全責照護」,病人住院, 只要繳一些費用,醫院會找沒有護理執照、另外培訓的「病房助理」,補足換尿布等照護工作,但人力問題依舊無解,白色巨塔的角落盡是壓縮人力的悲哀。

外科醫師:「健保已經把錢壓到已經幾乎是沒有利潤了,這是一個政治的決策,所以政府不會願意加錢那把它轉嫁給病人呢?病人說政府你應該負責,所以病人也不願意加錢,最後怎麼樣 就拗醫護人員 。」

過去醫院的醫療行為是論件計酬 ,你做多少、向健保申報多少 ,結果超過健保可支配經費,2002年政府改成「總額預算」,無論當年度全國提供多少醫療服務,醫院分配到的費用都不會超過總額大餅,看似完美 ,錢都精算壓縮到極致,但高齡化多病又高通膨時代來臨,卻苦了醫界。

敏盛醫院骨科醫師杜家齊:「北區(醫院)就給你10億好了,那你們自己各家醫院去搶,業績好就衝衝衝,業績不好就慢慢衝,只是最後用到11億了那怎麼辦?就打折給付, 就變成說我的總額額度就只給你, 1點給你0.9塊,最後還是到10億,1億元就醫院自己要吸收 。」

根據健保署今年口袋的錢多少,自動打折給付,也就是所謂「浮動點值」。敏盛醫院骨科醫師 杜家齊:「國外制度是這樣,斷頭嘛,斷頭以後大家就說,額度到了我們就不要做,年底很多醫生就放假休息,國内那時候設計的時候,發現這個制度有一點點瑕疵,所以他們除了總額以外又多加一個浮動點值。」

醫療行為每做1塊錢從健保署領到的,可能只有85折,今年更慘,創五年來新低,台北分區醫院第一季,浮動點值剩0.76元,等於做1元的事情健保只給你0.76塊,直接砍價4分之1,點值降低 ,醫院更要壓縮成本。

敏盛醫院骨科醫師杜家齊:「醫院的收入本來預期我可以到10億,現在可能就變成只剩下7.5億,當場2億多 醫院就要自己吸收,那只能回頭把人員的薪水苛扣,或者是說就不要新聘人。」外科醫師:「台灣是又便宜品質又很好,我每次看到都覺得眼淚都要流下來了,那個其實就是健保,健保壓榨我們。」

品質與成本就像翹翹板兩端,在健保總額制度下,醫院要降低成本又要追求品質,唯一的方法 就是提升經營效率,但更容易淪為血汗醫護。外科醫師:「搞到最後怎麼樣,醫護人員唯一的辦法我不要做了。」你能想像沒有資深護理師的未來嗎?大幅提高健保總額,打折點數回歸一點一元,才能保住專才。

與死神搏鬥做CPR一次得出動六到七人。外科醫師:「CPR才三五百塊錢,CPR不成功呢 說不定會被告 ,身體按摩比心臟按摩還好賺。」總額制度,是台灣比日韓等國家更能有效控制醫療保健支出的關鍵,但在醫療需求激增的時代,「量入為出」的總額制,為了節省成本,把醫療人員的專業給付限縮到最低。

鏡新聞記者楊淑芃:「現行健保給付給醫院的診療行為並非每一項都是實支實付,以脊椎手術來說,做脊椎側彎融合手術,和椎間盤減壓、神經修復等六項,不管醫院做再多 ,健保都只給付三項的錢,而且醫生切除一節腰椎間盤跟做三節 ,拿到的錢也是一樣的。」

除非要病人分次手術才能分次請領,但誰會拿病人生命開玩笑?敏盛醫院骨科醫師杜家齊:「我明明就開了4節5節,你只給我3節,這樣不行吧。」敏盛醫院副院長柯紹華:「脊椎側彎是出了名的賠錢刀,(真的假的)對,賠錢開8個小時,而且脊椎側彎(六節內),他的給付跟你開兩節的單純的脊椎滑脫給付一模一樣的。這些都是醫院必須要吞下來的成本。」

健保署長當著鏡頭承諾,將討論提高「醫療行為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這是一個要檢討的,要從每一個科都要去談 ,所以現在已經要開始啟動這個討論 大概我們需要花個兩三年的時間 ,才能夠全面盤點。」

當各醫院被健保總額緊箍咒掐住,過低的診療費和醫療行為給付,逼得醫院得靠非醫務收入,經營美食街、推停車場度難關,甚至只能把手伸進「藥價差」,無奈扭曲的「以藥養醫」才能稍稍維持平衡。敏盛醫院副院長柯紹華:「醫院必須要藉著藥價差來補貼這個健保沒有實支實付的事情,如果可以以醫養醫,誰會去以藥養醫 。」外科醫師:「就我所知道很多醫院,月初的藥跟月底的藥完全不一樣。」

應回歸「以術養醫」 才是正當辦法,如今醫院為了求生砍藥價 尋找更高利潤。記者楊淑芃:「我們取得公立醫院降血壓用藥脈優的報價單,發現健保給付給醫院的其實是3.42元,不過醫院給付給學名藥台廠的錢只有0.37到1.2元,而且五家藥廠通通被殺到地板價。」當藥被殺到流血價,若好藥退出台灣市場,受害的還是民眾,其實健保一年平均花2400億在藥費上,但每年卻有近300億元約5億顆能繞台灣8圈的藥, 進了垃圾桶,一是 病人逛醫院 領了不吃,二是醫師開了過多用不到的藥,但多開就能多申請給付。

外科醫師:「你如果進的是原廠的藥,你只要吃一顆就好,你進的是所謂的學名藥,你變成要吃一顆半。」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總額它的成長率就是很低對不對,就是它的成長率就是跟不上,醫院的成本增加的速度,所以就變成醫院的成本不斷在墊高,可是收入不斷的被抑制,當醫院的經營開始面臨困難的時候,其實受害的是民眾啊,比如說,我設備更新速度變慢可以吧?我MRI核磁共振本來五年應該換的,我十年換,你知道嗎?你也不知道啊。」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醫療保健支出是一種投資,而非成本,才能因應下一個「疫情不時之需」,台灣健保總額壓縮下的種種困境,你我息息相關,要搶救失衡的醫療現場,把餅做大,讓給付分配公平,將是健保改革最難,也最關鍵的一步。(完整版請觀看影片)

「鏡新聞」已上架凱擘、天外天與屏南有線電視系統86台,在中華電信MOD508頻道也可看到。


更多《鏡新聞》報導
各國「加碼」搶救命藥材 健保砍價掀缺貨隱憂?
這世上只有窮病!沒錢救命 健保癌症新藥跟不上國際指引 黑市孟加拉藥成救贖 每月十萬藥費抗癌傾家蕩產
缺醫材潮來襲?《「藥」命的缺憾》獨家揭露葉克膜急重症耗材拉警報 臺大名醫疾呼:別讓我們陷入武器匱乏困境 各國搶救命藥健保削價見骨怎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