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幼兒不受虐 大林慈濟醫院跨網絡合作

大林慈濟醫院社工師林濰銨與小希互動,發現有發展遲緩的情形。
大林慈濟醫院社工師林濰銨與小希互動,發現有發展遲緩的情形。

「醫師⋯⋯孩子下午兩三點、從一公尺高處跌落、吐了兩次、全身癱軟的感覺⋯⋯」家屬吞吞吐吐地說出孩子就醫的原因⋯⋯

「下午兩三點⋯⋯現在已經晚上了!我們先趕快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急診醫師緊急寫下醫囑。

影像檢查報告很快出來,急診醫師看過報告後向家屬說明:「我們發現孩子有腦出血的情形,要收加護病房治療和觀察喔。」他沉穩地接著說:「但是,我們還發現有舊的腦出血影像,孩子身上也有一些舊傷,您們是否能向我們稍微說明?」

然而媽媽的說詞無法清楚交代,也有些地方不合邏輯,孩子小希(化名)尚未滿一歲,讓醫護人員對是否有兒虐的疑慮提高了敏感度。先將小希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也照會社工進一步關心。

隔天,我到加護病房探視小希,媽媽正在用奶瓶餵奶,但眼前的景象讓我捏了一把冷汗。因為小希的頭是靠在媽媽的肩膀上在喝奶,不僅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嗆咳的危險。趁機跟媽媽多聊一些,我大概知道她是怎麼照顧小嬰兒,也發現其中有許多問題,讓她的照護變成嬰兒安全的風險。同時因為媽媽無法將小希的新舊傷原因說明清楚,因此我們通報社會局,社會局也協請警政單位進入實地調查。

隨著小希的病況穩定但仍有腦傷後遺症,及尚在釐清小希受傷原因之際,經過與社會局討論,小希暫不出院,先轉至普通病房住院,也聘請看護來照顧,並由社會局委婉告知媽媽。

團隊捐出的一些幼兒用品。
團隊捐出的一些幼兒用品。

小希轉住普通病房之後,我們請媽媽準備一些用品,然而送來的東西大多不堪使用,這段陪伴時間也了解到媽媽有經濟困難等情形,因此團隊也自發性為小希準備一些日用品。我自己家裡還留著一些適合小嬰兒及幼兒的玩具或互動學習品,取得孩子的同意,他們也非常樂意分享。小希是個性討喜的小寶寶,住院期間真的受到非常多人愛的照顧與關懷。

我在病房跟小希互動的過程中察覺他似乎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像是跟他玩捉迷藏遊戲,他的反應慢了幾拍,不會像一般嬰孩一樣四處轉頭找人,只是一臉吃驚怎麼眼前的人不見了,感覺他對於聲音及方向的刺激、反應也都特別慢,因此請兒童聯合評估中心協助。經中心的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評估後,確定小希有發展遲緩。

腦傷的幼兒,更需重視,但也更難發現,是否還有其他器官損傷的情形,因此為小希安排詳細的全身檢查。而媽媽的照顧技巧及親職功能,經社政及警政單位了解後,評估不適合擔任照顧者,小希須先接受安置,並由專業人員陪伴及協助小希後續復健之路。所幸復健及訓練之路走得順利,小希的發展有慢慢跟上該有的標準及成長進度,令人感到欣慰。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這幾年,根據衛福部保護司統計通報保護性案件的資料結果,幼兒及兒童虐待的案件僅次於老人虐待,在現今的環境裡,中世代的年輕父母似乎可能因為種種壓力而讓照護孩子變成了虐待的案件。但是,不管任何人,都不應該受到暴力或虐待的對待。

處理小希家庭個案的過程中,真的感恩所有相關單位的合作,不只是醫護專業的判斷、檢查人員的細心、治療師的耐心訓練、以及社政和警政的協力等等,當然我們身為醫院社工師,付出社會及心理關懷也是一定不可少的。感謝各方的努力和合作,包括這期間不斷增強媽媽的照顧技巧及親職功能,期待經過安置一、兩年後,小希終究能夠回到原生家庭最溫暖的懷抱!

撰文/林濰銨(大林慈濟醫院社工師);攝影/大林慈濟醫院本文為「人醫心傳」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