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獲唐獎漢學獎 研究周秦漢時期達「史識」高度

第六屆唐獎漢學獎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第六屆唐獎漢學獎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第六屆唐獎漢學獎今(20)日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許倬雲的研究,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並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

許倬雲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的高度,形成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歷史解釋。他的治學體現於《西周史》對親緣社會之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以及《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這些命題即是他所謂的中國文化「三原色」。

《西周史》是最早的「西周」斷代史之作,也是「西周史」新課題的開端,書中提出「華夏國家的形成」,同時以「文化圈擴大」詮釋中國的不斷擴張。該書隨著新出的考古材料不斷增訂,展現許倬雲與時俱進的學風。

《求古編》是集成他早、中年的論文,討論周秦漢時期政治/社會、中央/地方等二元結構命題,推及整個傳統時期的中國歷史。《漢代農業》則深入分析農耕作業細節,探究兩漢時期何以由工商貿易轉向農業經濟,解答中國為何「以農立國」的關鍵轉折,直探中國歷史的核心課題。

許倬雲在歷史理論層次也有所突破,「網絡理論」是他對中國歷史脈動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經濟體系、社會接觸、政治統治和思想傳播都離不開道路體系,如同樹木的主幹與分枝,相互聯繫,構成中國歷史的複合體。這一理論避免了瑣碎問題的考證,也提供一個實踐性的大歷史解釋架構。

許倬雲晚年出版一系列通史著作,以宏觀視角將中國納入世界文明序列。《萬古江河》指出中國文化在擴張過程中,不斷受域外文化影響。《史海巡航:歷史問學週記》則從世界史的角度看中國歷史,強調中西歷史比較。《華夏論述》進一步闡述中國歷史發展的包容性與獨特性,並表達對當今中國走向的關懷。

廣告

在學術研究之外,許教授1960年代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導歷史教育課程轉型,培養一代後輩學者,並打開中國社會史研究風氣。他的史學觀點也自199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熟而廣泛傳播。

許倬雲更跨出學術圈,將歷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人文素養的資源,出版多部通識著作,從歷史角度探討時代轉移、管理、組織等議題。他的努力證明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展現他既具有西方學院派學者的特質,也有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風範。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早發覺大盤不對勁!杜金龍出清台積電、廣達 揭下波買進時機:6月AI有這1大利多
勿忘退休金有2筆錢!「勞保年金就算打7折」這招讓你照樣月領4萬
買了多少? 台積電庫藏股進度揭曉 最新重訊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