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供應鏈重組 全球布局新挑戰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對國際貿易有重大衝擊,最主要影響是全球供應鏈將大幅重組,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企業,往東南亞及美國遷徙。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表示對台灣是利多於弊,未來台商將加速移動。

但我們必經須了解,未來趨勢是「全球在地化」,全世界各地都將成為陸企戰場,電動車是最好例子,台灣是外交孤兒,如果我們不能在供應鏈上加速靈活調整,未來不一定能享有優勢。很可能再次出任美國貿易代表的萊海澤(Robert Lighthizer)最近在《金融時報》撰文表示,美國的貿易夥伴,尤其是那些擁有龐大貿易順差的國家,不應該將政策改變歸咎於美國。台灣很明顯是屬於這一類型。

討論台灣的未來,關鍵議題不限於國防預算或保護費,決策者也不只有川普,另外還包括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他已成為影響未來川普政策最重要的人物。馬斯克在最近受訪時,表達對中國及中華文化的欽佩,他也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明確就是中國一省。另外根據外媒報導,馬斯克甚至要求「星鏈」供應廠商從台灣搬到越南,以降低風險。

■美國企業需要大陸市場 才能「再次偉大」

特斯拉之所以有今天,上海工廠功不可沒,中國市場也扮演重要角色;特斯拉未來重策略是「自動駕駛」,馬斯克今年6月前往北京,特別和大陸總理李強會晤爭取落地核准。關稅並無法阻擋中國經濟發展,像特斯拉這樣的美國企業需要中國市場才能「再次偉大」。

最近中國供應鏈積極布局全球,對歐美許多產業造成巨大衝擊,最明顯的例子是電動車。近期全球汽車產業業績大幅下滑,包括美國、德國及日本。福特降低全年財測,福斯汽車集團計畫關閉德國境內三座工廠,賓士與寶馬同樣面臨業績利空。

日本三大車廠豐田、日產、本田營收均下滑,主因是中國市場業績不振。在此同時,比亞迪首季營收超過特斯拉,年銷量上看400萬輛,並在全球各地廣建新廠,搭配自有船隊。美歐即使對中國電動車課徵關稅,但並不能打壓中國電動車產業成長,反而使其更有競爭力。

台商最大風險是,全球政策不斷改變,因此未來靈活度與韌性很重要。以墨西哥為例,原來由於「友岸外包」政策成為台商投資重點,但現卻因川普可能對在墨國設廠的陸企課稅,而導致環境驟變。不僅如此,墨國政府還刻意避開和台灣政府接觸,直接和民間企業聯絡,並且忽視台灣政府訴求加入CPTPP,不排除中國有在背後運作可能。

■台積電好不等於台灣好政府應該關懷產業輸家

經濟部長郭智輝創新的「境外關內」戰略,在台灣沒有外交關係現實情況下,面臨相當大挑戰。未來台商海外園區不能是純政府行為,必須透過具有實力的台商擔任領頭羊,以大帶小、打造資源整合平台,否則以中小企業型態為主的台灣產業,在全球布局時將遭遇極大阻力,可能被紅色供應鏈夾殺。

當然對台灣而言,供應鏈重組最核心部分還是半導體產業。台灣在探討半導體產業時,往往陷入「台積電迷思」,一再強調台積電技術實力及不可取代性。台積電未來五年業績好到爆,並不會因為海外投資而受到影響。但台積電好並不等於台灣好,正如同輝達及美國科技七雄業績佳,並不一定代表美國經濟好。

川普能選上美國總統,關鍵就在於經濟,他問美國選民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請問你們覺得現在經濟情況比四年前更好嗎?大部分人都認為生活更加艱辛,這和科技大廠股價頻創新高的榮景背道而馳。美國財富分配嚴重不均,中西部鐵鏽帶人民生活艱困,因此民主黨才會輸掉搖擺州。台灣情況和美國相同,很多傳產及中小企業前景黯淡。

把台灣台積電化,台灣也不會變得更強大,大部分人民生活也不見得會更好。台積電現象模糊了台灣人民的認知,同時扭曲了社會資源的分配。政府積極配合贏家,卻忘記了幫助輸家,這是美國大選結果給台灣的警惕!

■台灣要強化「四力」才能在變局中生存

展望未來全球布局,台灣企業需要加強四種能力:第一是投資力,一定要建立海外平台,不論是自建、合資或併購形式,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就加入別人。第二是管理力,台灣人才缺乏,一定要懂得運用全球人才,而且要能快速視地緣政治變化而移動。

第三是智慧力,中國大陸智慧工廠和機器人領先全球,台商需要加強軟硬系統整合,強化製造業韌性。第四是整合力,作為外交孤兒,台商要懂得打群架,才不致在變化快速的世界洪流中滅頂!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宇資業外補 11月每股賺13.47元
衍生性商品成交確認平台明年上線
台灣電路板產值 估破8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