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川普2.0衍生的挑戰 台商如何面對?

川普即將再度上任,台灣企業是否已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該如何因應「川普2.0」政策?

回顧過去台灣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半導體、AI、電子產品和元件、工業機械等領域都是台灣對美國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美國產業巨頭非常需要的關鍵產品,台灣企業因此在美國獲得了一定的市占率,美國對台灣隨著產生了一定的貿易逆差。

為了解決這逆差的問題,川普政府除了要求台灣取消對美國產品進口的各種限制和壁壘之外,也將搭配「大棒加胡蘿蔔」措施,應會加強要求台灣企業擴大對美國的投資規模,設立製造廠、研發中心等,不但創造就業機會及促進美國經濟發展,也加強供應鏈安全和穩定性。

原以出口到美國為主的台灣企業,必須留意貿易局勢的變化,重新思考整體營運策略,避免關鍵供應鏈,特別是半導體及AI供應鏈,過度依賴任何一國,成為相關台灣企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對以出口為主的台灣企業而言,未來四年會是供應鏈彈性的重大考驗。除了「川普2.0」關稅政策的力度因會加強,徵收對象也不再限於中國大陸,並可能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實施之外,其他國家預計也將對美國產品啟動一系列報復性措施。台灣企業可能將夾在這場貿易戰中,除了能依靠品牌優勢、市場地位或產品特徵等強項,將額外成本轉嫁給下游客戶,否則企業的利潤率、經營業績和競爭力恐受到影響。

在短期內,台灣企業需要建立即時監測政策變化之體系,由專業的團隊負責掌握美國和其他國家之政策方向,支援公司決策。此外,台灣企業也需要建立緊急應變小組,由供應鏈管理、財務、法務、風控、業務、行銷等部門密切合作訂定因應貿易戰、科技戰,及其他地緣政治事件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台灣企業不能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地區的生產基地或供應鏈。由於貿易戰、科技戰的發展可能非常迅速,台灣企業需要儘早開始規劃供應鏈多元化、分散風險的策略。

在規劃過程中,企業需要全面評估執行成本及資金來源、當地供應鏈狀況,進行選址分析,了解當地工業用不動產,增加未來建廠的彈性。在中長期而言,隨著集團擴大全球足跡,台灣企業也需要考慮如何有效管理海外業務及海外子公司與員工,全球營運配置較複雜的集團,也可以研擬設立第二總部的可行性。

「川普2.0」將帶來一系列新挑戰,台灣企業除了需要重新評估和調整供應鏈配置,還必須加大研發投入,開發高附加價值的新產品,透過技術升級,提升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以保持並增強在美國及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基金定期定額 出現品牌效應
養地怎麼認定? 動工合理期間出爐
聯茂需求喊燒 2022季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