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研院IEKCQM:2025年電子零組件產業產值規模估增7.5%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受惠於人工智慧帶動產品規格提升,搭配廠商所擁有堅實的基礎與科技研發實力,縱使2025年全球有不確定因素,臺灣電子零組件成長動能仍將持續,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預估,2025年電子零組件產業(包含:顯示器、電路板、被動元件、LED元件、感測元件與電池元件)產值規模加總2.4兆元,成長率約為7.5%。

AI持續從伺服器擴大向PC、Tablet、手機等邊緣(Edge)終端產品滲透,此將直接影響相關零組件的規格,例如:高階AI伺服器須承載數百GB/s至TB/s以上的流量,電路板的設計將以高階HDI為主、MLCC被動元件用量亦將大幅提升;臺灣零組件廠商因地緣政治的影響,在低軌衛星、伺服器等具有機敏性產品上將持續受惠,因此預估2025年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包含:顯示器、電路板、被動元件、LED元件、感測元件與電池元件)產值規模加總2.40兆新臺幣,成長率約為7.5%,優於2024年的5.4%。

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表示,全球供應鏈重組加速,現階段仍以去中化為核心思維,全球局勢的改變不排除升級成美國化,電子零組件海外擴廠規模與速度因美國新政策而加速: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兩岸以外的產能建置仍在初期階段,雖勢在必行,但在無法確保訂單量及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目前多數廠商產能規劃仍偏保守。倘若因美國新政去中化的力道能強化客戶對於供應鏈海外工廠訂單的支持,未來供應鏈海外擴廠規模與速度恐將加速。

再者,若去中化升級成美國化,將讓供應鏈開啟對美國投資的評估:現階段全球供應鏈的轉變仍主要以去中化為核心思維,以Apple供應鏈為例,雖然於中國的數量比重從2019年至2023年共下降了7個百分點,但美國於相同的時間區間只增加了1個百分點,換言之實際上受惠的國家仍以東南亞與印度為主。未來不論是從關稅或客戶期待的角度,皆會加重供應鏈美國化的壓力,拉長時間來看,美國生產的比重將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