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亂社會現象;包括「儲蓄」這件事?!
文:歐陽姚
「新冠肺炎」來得又猛又急,許多商業行為被迫停止,店家不能營業,一些靠領薪水,而平時又沒有儲蓄習慣的勞工,生活立刻陷入困境。
多國政府不得不祭出就業補助辦法。澳洲新南威爾斯洲,就針對公民給出每周750澳元的救濟金,其他多國也根據不同身份,給予不同金錢的補助。
*儲蓄率誰最強?
華人一向有積榖防饑的觀念,所以不會將賺來的金錢,全部花費殆盡。一項調查 顯示:華人的儲蓄率,向來名列世界前茅(中國和新加坡並列世界第二,儲蓄率46%,台灣第七,儲蓄率36.3%)。
許多西方國家,目前還停留在周新制,有些甚至是當天發放現金;所以很多勞工平時根本沒有儲蓄的習慣(美國儲蓄率只有18.7%,排名第91),一旦有事發生,自然就會捉襟見肘,無法支應日常生活所需。
各國儲蓄列表
*儲蓄率太高是好是壞?
在國家整體經濟角度,人民儲蓄率太高,代表投資不暢旺,有可能導致經濟發展停滯,稱不上利多。
反之,若是國民儲蓄率過低,一遇事件發生,就必須仰賴政府大筆補助,也不算是一個好消息。
回到一般上班族的立場,寅吃卯糧不可取;但也不須一毛不花。
至於,若是臨時遇到失業、生病、家中發生變故…問題時,該存多少緊急時可運用的金錢,一般建議是6個月的薪資。以國人平均月薪4萬元計算*6個月=24萬。
不過,網路上有網友調查,發現有58%上班族,拿不出10萬元應急;可見現代人應對危機時的能力普遍不足。
曾經有保險公司進行調查,當一個家庭主要經濟負擔者發生變故時,需要多久時間,這個家庭才能回復原狀?調查結果顯示:平均要7年時間。
所以應對短期問題,至少要保有6個月的薪資存款;至於長期問題,則可藉由保險規避。平時有準備可以將損害降到最低,若是完全不理睬,不幸遇到難題,可能拖垮整個人生或家庭。
*事件帶來的改變!
蓋洛普(Gallup)編纂數據顯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較喜歡存錢而不是花錢的美國人,比率大幅提升。根據蓋洛普2019年的民調,逾60%的成年人仍說他們寧可存錢也不要花錢,蓋洛普稱這種情況與危機前幾年「背道而馳」。
此次疫情危機,持續影響消費習慣。個人理財網站Bankrate研究發現,52%的美國人已縮減開銷,以因應疫情。Donovan強調美國人的預防性儲蓄將增加,原因是政府較聚焦於幫助已失業的人,但「不一定能有效預防失業」
當不愛存錢的美國人,都開始有危機意識時,薪資水平與社會福利制度,不如西方完善的我們,是否更應好好思考「儲蓄」這件事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