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中鋼董事長 黃建智:供應鏈轉型最重要
【時報-台北電】工商時報2日舉辦「台灣經濟關鍵的下一步 新政高峰論壇」,中鋼董事長黃建智在專題演講時表示,鋼鐵業雖然碳排放量大,但減碳的過程中許多方面都需要用到鋼鐵,中鋼也積極轉型為專、精、強的智慧精緻鋼廠,並導入運用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先進數位科技,力求2050年達成碳中和。黃建智強調,供應鏈轉型至關重要,「不是上游自嗨就可以。」
黃建智表示,根據統計鋼鐵業占全球CO2排放量7%~9%,但也是當今全球應用最深廣的工程材料,鋼鐵產品其實是全球低碳轉型不可或缺的綠色材料。他舉例,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就有90%以上是鋼鐵,另外風機也是鋼鐵產品,太陽光電的支柱材料也是鋼鐵,因此鋼鐵並非是Trouble Maker,反而是Solution Provider。
黃建智坦言,鋼鐵業排碳量確實大,不過鋼鐵具有多方面優異性能,應用廣泛,同時幾乎是100%可回收的綠色材料,甚至價格還很便宜。他說:「我們的鋼鐵換算價格每公斤才20~30元,到菜市場買一公斤的菜都沒那麼便宜。」
黃建智指出,目前鋼鐵業遇到短、中、長期的挑戰,短期是景氣循環變動加劇,中期則是全球鋼鐵持續供過於求的地緣競爭,長期則是要面對2050年碳中和。而中鋼因應的方式是制定「二軸三轉」的未來十年經營發展策略,二軸是高值化精緻鋼廠及發展綠能產業,三轉則是數位轉型、低碳轉型及供應鏈轉型。
黃建智分析,數位轉型及低碳轉型需要資金及技術,然而供應鏈轉型更重要,因為要推動中下游一起轉型並不容易,黃建智直言:「這不是上游自嗨就能達成,需要供應鏈裡的所有人都有共識。」因此,中鋼也發揮「以大帶小」的力量,2023年輔導22家業者,每年節電約868萬度,每年的減碳潛力約4,443公噸。
而中鋼本身面對碳中和挑戰,除了成立數位轉型推動小組之外,在營運、生產、設備等三大面向都導入運用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先進數位科技,驅動作業程序、業務流程、生產製程、商業模式的變革。根據中鋼統計,累計已完成325項AI專案,創造年效益15.5億元。
同時中鋼也規劃碳中和多元路徑,以2018年為基準年,預計2025年將減碳7%,2030年減碳25%,2050年達成碳中和。黃建智表示,要完成2050年碳中和,需要的包括技術、資源、資本,尤其很多時候技術可行但成本不可行,他以氫能冶金為例,目前的煉鋼技術1噸的鋼鐵成本約500美元,但若以氫能冶金每噸要賣1,500美元,「連我自己都不會買。」
黃建智表示,要完成2050年碳中和,除了鋼鐵產業必須加速推動轉型之外,也需要產、官、學、研一起努力合作,達成「技術成熟、成本可行、市場接受度高」的目標。同時黃建智也為鋼鐵所屬的傳產業請命,國內鋼鐵產業上下游從業人員約有118萬人,年產值約7兆元,而這僅僅是鋼鐵業,其他包括紡織、石化等產業也面臨同樣困境,希望政府給予傳產業更多關愛的眼神。(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陳建宇/高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