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貴森森 調查:逾九成民眾改變消費行為

「減少非必要開支」是民眾抗通膨的最直接作法,調查顯示近八成民眾改變習慣。資料來源/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
「減少非必要開支」是民眾抗通膨的最直接作法,調查顯示近八成民眾改變習慣。資料來源/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

官方數據顯示台灣物價小小漲,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最新調查卻顯示,幾乎所有民眾有感近期物價的上漲,76.5%表示「非常有感覺」,約二成(21.5%)認為還算有感覺。該調查也顯示,65.3%民眾表示生活受到影響,諸如壓力很大、日常有點吃力,僅2.1%認為幾乎沒有影響。

在物價貴森森到影響日常生活下,92.6%民眾無奈地只好改變消費習慣以為因應,願意減少部分支出以維持收支平衡,包括停止購買不必要的產品或服務,餐飲外食、娛樂開銷首當其衝,縮衣節食、能省則省。也因為生活受到影響,近五成(46.5%)民眾認為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會變壞。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說明一般物價上漲的情況,依據官方的主計總處統計我國近2年CPI最高到2.95%,相對歐美國家持續在5~8%之間,台灣CPI屬於偏低。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16日公布「民眾對物價感受議題」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高達98.0%民眾有感近期物價的上漲。官方數據和此次的民間調查結果,顯示官民差異極大。

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表示,此問卷調查期間於2024年3月28日至3月31日進行,以台閩地區年滿18歲以上民眾為調查範圍及對象;調查方式以EDM方式通知,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數為1,555份,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為正負2.49%。進行統計分析之前,原始資料先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113年2月底)進行性別、年齡、地區、教育程度樣本加權,以符合台閩地區18歲以上人口之母體結構,使本調查具有代表性。

廣告

此次受訪民眾有近八成認為此波物價上漲有二大因素:一、國內政策影響(如能源政策、水電費率調整)(78.0%);二、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如石油、鋼鐵、小麥、玉米)(70.1%)。對於政府抑制物價上漲的成效,近八成民眾感到不滿意。值得注意的是,相較前次調查(2022年12月),此次不滿意民眾已減少8.4%,對此調查單位並未說明。

根據調查顯示,民眾日常較主要的花費項目,前三大項分別是「購買生活用品」(82.5%)、「購買生鮮蔬果/水產/酒/飲料/調味料等食材、食品」(69.7%)以及「餐飲消費(含外食/外帶/外送)」(68.4%)。為了降低日常開消,31.3%的民眾增加線上購物頻率,以尋找更多優惠;但也同時有53.8%民眾選擇減少線上購物,以節省開支,反映了網購行為帶給民眾便利和希望,戒掉刷網逛電的習慣也有助於民眾減少花錢。

此項調查也發現,交通費在民眾日常支出項目排名第四,但即使物價上漲、火/汽車票都在漲價,僅有8.0%民眾會刪減這方面的預算,調查單位表示,交通費顯然屬於「高支出但不能節省」的開銷,政府的適時補助,例如TPASS通勤月票,也吸引更多民眾使用,都有其原委。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44萬差點充公!退休族請領勞保年金「這筆常常被遺忘」
長榮、陽明獲利出爐見光死?8家航運股全年EPS一次看 蔡明彰:3大理由6月再漲
開盤就一根黑 群聯跌停2700張等賣…威剛也摔6% 分析師1文分析秒懂:重挫原因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