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小虎鯨需要志工伸出援手
圖文:陳徵蔚
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資料,自2020年4月25日至5月3日,高雄、嘉義總共已經發現17隻小虎鯨擱淺,其中15隻死亡,1隻游回大海,1隻送生物與鯨豚保育中心照護。
我在網路看到訊息,需要志工24小時持續照顧小虎鯨,但人力卻嚴重不足,特別深夜與清晨青黃不接。於是,我趁5月23日至24日兩天假日,前往台南四草鯨豚救護站,協助照顧小虎鯨16小時。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志工們彼此接力,才能眾志成城!
鯨豚搶救站位於台江公園「四草鹽田生態文化村」內,其實並不好找。想要前往當地的志工,可以直接在Google地圖上搜尋「四草鯨豚搶救站」導航比較容易。由於通往搶救站的沿途有鹽田,清晨、夜間騎車、開車要注意安全,不要掉進路旁的水裡面了。
走進搶救站,映入眼簾的是幾張辦公桌、沙發,以及大量的捐獻物資,例如飲料、咖啡、康貝特等,看得出來搶救鯨豚極耗心力!穿過辦公室,後方的白色大圓蓬有兩個大水池,而這正是小虎鯨暫時棲身的地點。圓形蓬帳其中一側有個開口,如果降雨量大時,雨水一定會傾洩而下,裡面的工作人員大概很難不濕淋淋。不知道是不是預算不足,所以沒有補上屋頂?
志工的工作並不困難,除了在岸邊紀錄小虎鯨的狀況(每小時紀錄一次5分中呼吸次數,並按照時間紀錄人員進出池水、小虎鯨狀況等細節),此外就是進入池中,進行保定。其他如餵食、醫療等,都由專業的獸醫志工執行。
這次送到救護站的小虎鯨,游動活力不佳,如果沒有志工協助浮在水面換氣,就會有嗆水的危險。因此,志工必須輪流進入池中保定,透過一條粉紅長毛巾,繞過小虎鯨腋下,呼吸時給予協助,確保噴氣孔浮出水面。
志工入池前必須先將手錶、飾品拔除,以免刮傷小虎鯨。穿上青蛙裝、手套、口罩、護目鏡後,踏進消毒水中,才能進入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感染。而離開池子時,也有志工提醒我們必須再次消毒,以免將病源帶上陸地。
在保定過程中,發現小虎鯨的呼吸頻率約每分鐘11至13下,經常會出現頭、尾彎曲抬出水面的「弓身」現象,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呼吸不順而造成?此外,小虎鯨會從噴氣孔中噴出分泌物,看起來很類似「痰」,似乎肺部、呼吸道有問題。這也是位什麼志工必須戴上口罩、護目鏡,一方面除了配合防疫,另一方面就是阻斷小虎鯨噴出的分泌物「擊中」志工。
上段影片:獸醫志工餵食小虎鯨
這隻小虎鯨病懨懨的,只有在餵食的時候,比較有精神追逐食物。因此,志工會藉由餵食柳葉魚的機會,讓小虎鯨多活動一下。小虎鯨平時生活在較深的海域,突然來到這個小池,水壓、浮力雙雙遽降,對他的身體應該會造成不小負擔;再加上每次呼吸時,保定員的毛巾都會往上拉高,難免會對於小虎鯨的胸、腹造成擠壓。因此,在整個救護過程,無論對小虎鯨與志工而言,都是一場與生命拔河的耐力賽。
小虎鯨(pygmy killer whale)並不是尚未長大的虎鯨(又名「殺人鯨」),而是同屬鯨下目、海豚科的物種。在場志工都說,小虎鯨其實是海豚,這樣的說法也對也不對。
首先,小虎鯨的確屬於海豚科。然而,海豚科卻是在「鯨下目」(Cetacea)中,過去舊稱「鯨目」,包括體型較大的「鯨」與體型較小的「豚」。這麼說來,鯨中有豚,豚上有鯨,按照分類,硬要稱小虎鯨是海豚,似乎也有待商榷。
鯨豚曾經是陸地哺乳動物,後來因為生存競爭而逐漸回歸海洋。在演化上,鯨豚是哺乳動物偶蹄目的一支,與河馬是旁系近親。很難想像河馬、鯨豚居然系出同源,來自鯨河馬亞目啊!
小虎鯨經常與瓜頭鯨(melon-headed whale)、偽虎鯨(false killer whale)混淆,而他們三類與虎鯨、領航鯨合起來,過去曾被歸為「黑鯨類」(blackfish),主要是因為他們身體黑色的保護色。
但近年研究發現,虎鯨與其他黑鯨類的進化關係較遠。因此,小虎鯨、偽虎鯨、瓜頭鯨、領航鯨與血緣較近的里氏海豚(灰海豚)和伊豚類(包括伊河豚和澳大利亞短吻海豚))被另外歸為了「圓頭亞科」(Globicephalinae)。
小虎鯨屬於罕見物種,但在台灣高雄海域於1995、2003、2005、2018、2019、2020都有小虎鯨擱淺紀錄,時間大約集中於春夏交接之際,造成擱淺的原因不明。去年擱淺的小虎鯨普遍出現中耳鼓泡單側填充不正常,亦即聽力、平衡能力都有受損的現象,似乎受到水下噪音影響。而今年的這批小虎鯨,肺、脾、肝都出現細菌感染,研判可能群聚感染。而這應該也是為什麼我們照顧的小虎鯨不斷「咳」出分泌物的原因。
小虎鯨是群聚動物,一旦擱淺,健康的小虎鯨會協助老弱脫困,最後往往造成整批擱淺。而這次擱淺的小虎鯨,有可能是在受到細菌感染後,個體間沒有保持「社交距離」,因而造成群聚。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指出,台灣國內鯨豚救援,一直存在著缺人、缺錢的問題,目前成大鯨豚中心只有一位專職人員,其他都靠志工協助,即使志工充滿熱情,仍然需要政府投入更多資源。而且志工之間資訊傳遞都靠口耳相傳,缺乏明確的指揮、教育體系,對於細膩的鯨豚照顧、紀錄,難免出現缺口,很容易在交接過程中發生疏漏,甚至可能導致大家都不樂見的鯨豚傷害。相較於國外,有系統地建立通報、救護機制,並且固定培訓有經驗、有傳承的志工,號稱「海洋國家」的台灣,應該要由政府帶頭,建立更加健全的海洋保育救護系統。
小虎鯨是否能夠重回大海呢?目前看來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然而無論如何,近距離接觸虎鯨,並且伸出援手,對於民眾也是相當好的生態教育與生命教育。目前志工人力仍然非常缺乏!願意加入救援的志工,可以搜尋「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在臉書專頁填寫Google表單,目前報名志工排班到6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