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周一開盤前 央行先講清楚「台灣沒有荷蘭病現象」

立委4日下午挑戰央行總裁楊金龍,直指台灣罹患荷蘭病。中央銀行這次快速回應,搶在周一開盤前,周日(6日)傍晚發布新聞稿,把原委說的清清楚,再度強調「台灣經濟發展並無荷蘭病現象」,大有不想再成為周一台股、新台幣匯市的箭靶!

近期外界關注台灣產業發展過度集中科技業,並以半導體業為由,議論台灣是否有荷蘭病現象。央行指出,「外界對荷蘭病有所誤解」。央行解釋荷蘭病來自3項「荷蘭自己的問題」:1、資源移動,2、支出影響,3、荷蘭盾升值。若以荷蘭來比喻台灣,不僅兩國情境「不相同」,且台灣進/出口的好壞,不是受到新台幣升貶值的影響。

央行以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作證,證明長期以來,新台幣匯率有升有貶,自2010年迄今的NEER呈現升值趨勢,同期間台灣電子及傳統產業附加價值均呈上升趨勢,顯示台灣產業並未受到新台幣匯率變動之影響。

有關台灣是否有荷蘭病現象,是2020年間電子業出口獨強,剛好同期間傳產業出現負成長,外界認為很像1977年「經濟學人」(Economist)首度提出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即荷蘭在1970至1980年代初期,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貿易順差,累積大量外匯,同時荷蘭盾(Dutch guilder)實質匯率大幅升值,削弱其他產業(如製造業)生產、出口,並使競爭力下降。

央行官員說明,台灣2020年的出口情形是全球對台灣電子資通產品的高度需求,而傳產業出口受挫是因為疫情衝擊,受僱員工人數下降、薪資亦下跌;該種不均等現象,在2021年全球需求因景氣回升得到改善,傳產製造業出口與電子業均處於增溫。實際上,央行已在2021年第一季央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會後資料中,非常詳細的說明過。

廣告

央行此次再提出三大理由,強力說明台灣經濟發展與當年的荷蘭病現象並不相同:其一,長期而言,台灣傳產與電子資通訊產品,兩者出口年增率走勢多與全球需求同向;傳產業附加價值率與全球市占率亦趨升,並未出現如荷蘭病所述競爭力下滑之情況。

其二,近年台灣傳產製造業薪資漲幅不大,較電子資通訊業漲幅明顯為低,而就業呈現下滑,反映勞動需求減少,與荷蘭病工資上漲之症狀不同。

其三,台灣各項產業出口表現主要係受全球需求變動影響,並非受新台幣匯率走勢所影響。

央行表示,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無論是電子資通訊或傳產製造業出口,長期均受全球需求變化影響,並非受新台幣匯率走勢所影響。此外,新台幣匯率有升有貶,然而電子資通訊產業已具國際競爭優勢,傳產製造業亦致力高值化,持續轉型升級,兩者附加價值率均呈上升走勢,並未出現荷蘭病之症狀,因匯率升值而損及競爭力之情事。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拜登慘殺陸晶片業後 「半導體5強國」洗牌:結果太驚人
石油巨頭海撈3兆賺爛了!拜登喊殺「割韭菜」被打臉糗爆
大陸會反擊美國晶片制裁?最猛王牌是這張:直攻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