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中山站再進化,完美奪下第十六屆TID年度大獎

撰文 | idSHOW 編輯部林永堃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現在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台北捷運,26 年前自通車以來除了提供我們便捷的交通服務外,也慢慢拉近了台北各地間的距離,成為市民生活中必備的日常。不過隨著旅運量的成長,服務需求與相關設施應運而生、日益增加。究竟,26年後的台北捷運,在滿足機能服務之下,如何提供整體性的服務體驗,成為接下來要挑戰的關鍵課題。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丰宇影像)


圖片說明 : 調整後的詢問處下降監控螢幕高度,改善站務員仰頭監控問題。

捷運中山站,用美學開啟運輸樞紐的第一站。

作為兩線交會的中山站,在主動線上常有穿梭的人潮。顧問及設計團隊的共識討論中一致認為主動線交會點上應設置方向指標,以指引進出閘門的旅客。站務人員訪談及旅客意見單也指出,中山地下街的方向不容易判別(往雙連 / 往台北車站),常需仰賴站務員指引。而沿主動線上各項設施的林立,如垃圾桶、傘架、DM架、充電桌、公告架、不同尺寸的廣告版面等等,系統且整體性的服務提供,也是一大課題。

2021年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台北捷運公司攜手合作展開「台北捷運再設計(中山站)」,邀請跨領域的顧問及設計師一同參與共創,透過舊站體的優化示範探討系統整合的議題。計畫以系統運旅運量排行第六(2020年)、使用族群多元且地處新舊融合的中山站為示範點,目標在將捷運提供的服務進行整合,增加系統的整體性,活化公共服務的體驗,同時也作為後續捷運舊站體應用參考。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丰宇影像)

圖片說明 : 明亮的內凹空間(會面點)提供旅客會面、充電服務。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丰宇影像)

圖片說明 : 懸吊式方向性指標增加中山地下街方向的指引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丰宇影像)

圖片說明 : 於關鍵決策點改設置總指標,提供旅客所需的資訊。

「以盒子的概念」,美觀導入收納相關的設施服務。

中山站改造計畫,為將捷運提供的服務收納在盒子裡,以系統化整理、提高整體性。因應中山站帶狀的服務動線,團隊以詢問處為中心,左右延伸各項服務,整合逐年增加的服務及設施,並以單元模組便於擴充、應用。透過盒狀系統,將柱體串連把零星的空間整併為儲藏空間,也解決詢問處收納不足問題。

廣告


另外,將原受兩圓柱包夾的詢問處退後2米、並由八角改為四角拓寬其面積,並以發光均勻的平板燈減少反射情形也增加自明性;針對站務員工作環境及行動不便旅客的互動情形,也透過調整人因尺寸來友善工作環境及旅客服務。其二,透過盒狀的系統,串連多個圓柱體,將多種服務如公告架、垃圾桶、DM架、滅火器等整合至盒狀的系統中;同時設置明亮的內凹空間(會面點)提供旅客會面、充電服務。另外也在閘門左右側設置電子看板來輪播重要公告,整併原先張貼於詢問處玻璃上的公告。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丰宇影像)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丰宇影像)

圖片說明 : 詢問中心承襲過去赤峰街街道磚的特色紋理意象,轉化應用再詢問處壁面,過去雜亂的DM架也整併於空間系統中。色彩也取得設計上完美的平衡。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丰宇影像)

圖片說明 : 售票機台以整體包膜整併原先單一存在的貼紙,增加售票區的整體性。

美好的空間,美好的友善使用者的服務體驗。

為了使人本思維能具體的導入到設計規劃中,製作了1:1的詢問處空間打樣及1:1的機台模型,邀請各關係人到場討論、驗證,包含負責營運的站長、機台設備維運管理的工務處、通用設計顧問、輪椅受測者等等,透過真實的模擬,實際探討站務員的使用行為、機台設備的配置情形以及檯面深度等。除了讓行動不便的旅客能有好的服務體驗外,也同時也調整站務員的工作環境,讓長時間在詢問處服務的站務員有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圖片來源| morpho- 形構設計 (丰宇影像)

圖片說明:歷經3次的驗證會議,調整尺寸改善站務員與行動不便旅客的互動情形,藉由調整檯面高度及深度、並於下方增加扶手便於站務人員與旅客 (輪椅使用者) 互動。

美好的過程,透過漸進式的公共服務一起來完成。

最後,公共運輸的優化,接考量到眾多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共創及需求探討,各種限制條件下的最大公約數。面對複雜的系統性問題,需要更多跨領域知識、經驗和技能的投入,並且階段性產出及驗證測試,這些都是設計導入公共服務的重要過程。本計畫在資源及各限制條件下,以詢問處為中心的十字帶為主要的優化示範核心,第一階段的優化項目將是一個開端,未來將持續階段性的優化,透過示範性實驗,期待將使用者為中心的思想及系統整合的觀點導入到捷運體系,讓民眾有更舒適,更美好的搭乘體驗。

【 捷運中山站_優化整理 info】

第一階段(111年)優化區域包含:詢問處、會面點、售票區、指標移設、廣告牆面整理
第二階段(預計112年陸續導入)優化區域包含:商業攤販、天花及燈光照明。

共同主辦:經濟部工業局、台北捷運公司
執行: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運公司跨部門參與:台北捷運公司經營企劃處、站務處、工務處
跨域顧問群:邱柏文、林時旭、林一順、廖慧燕、林世昌
空間規劃:形構設計
視覺規劃:IF OFFICE、平面室
產品規劃:NAKNAK
細部設計:UPGA全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PGA瓦建設計
空間攝影:丰宇影像

更多精彩內容 : www.idshow.com.tw/id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