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差、偷竊、沉迷電玩...李崇建:沒有人想沉淪,再乖張的孩子仍渴望被愛;感謝父親在我最不堪時,無條件接納我
李崇建(未來Family作者)
父親賜給我生命,也給我連結生命的寶藏。我曾經在不堪的處境,被他深深地接納,也被他無條件地愛過。這是生命的渴望層次中,很重要的存有狀態。
十歲之後的生活,父親是風暴中的支柱
我十歲之後,家庭發生變化,父親帶著四個孩子,早晨為我們帶便當,晚上回家煮飯給孩子吃。飯菜並不可口,甚至難以下嚥,因為父親為省錢吃剩菜,但是他始終堅持崗位,有堅定安穩的形象。
母親斷續離家之後,父親也搞得一團亂,但他從未懈怠,也從未外出不歸,從未置我們於不顧,亦從未與我們冷戰。
父親最重要的特質,是他沒將情緒帶到日常生活中。他在家中忙得像陀螺,卻如常地照顧孩子。他並未帶著憤怒、煩躁或焦慮的狀態,這可能與他的經歷有關,他從戰亂、逃難中存活,因而練就了如常的能力。
我的學習成績不佳,父親想方設法求助,我卻一直不成材,父親最常說的話都是:「繼續努力,不要放棄。」我流連電動玩具,每日沉迷其中,停不下那股玩興,但是內在有一聲音,腦海裡有一畫面,都是父親的教誨,還有煮飯的神情,我偶爾因此被拉回現實。
當我聯考落榜了,父親雖有失望的神情,但隨後就鼓勵我加油。重考的日子裡,我無法安定下來讀書,到工廠打零工,父親並不贊同,但是我已經十八歲了,父親並未干預我。他懂得給我自由,讓我在自由中領略愛。
父親對我的寬容,還有他認為讀書重要,使我堅持聯考四次,最終考上東海大學。大學畢業之後,父親期望我當教師,我並未滿足父親期望。父親有時想說服我,但不阻攔我探索,也從不責備或諷刺我。甚至我到酒店打工,在龍蛇混雜的聲色場所,父親雖不喜歡我去打工,但是我已經成年了,父親也從不阻止,只是要我注意安全。
父親仍對我有期望,他對我說過一句話,我牢記在心中:「咱們家的人,常是大器晚成。」如同台灣的諺語:大隻雞慢啼。我常覺得自己會啼,只是時候還未到。父親給予的接納,也給了我一個「願景」:我是晚成的大雞,我終將起早鳴叫。
父親常不同意我的選擇,但是他關心而不控制,這對我有很大的幫助,那是一種期待與接納。
自從我二十七歲大學畢業,打零工或在家寫作,他都不喜歡我的選擇。我後來的職業生涯,從離開記者職務,到三十九歲離開教職,決定開設寫作班,父親的意見都與我相左,但他從未干涉,雖然並不同意我,卻仍舊鼓勵我。父親對我的接納,讓我有足夠的伸展空間,內在不至於糾纏不堪。
父親的未干涉,不代表他不談論,而是他不以自己的意志壓迫我的意見。
我們兩人的溝通仍出現很大的困難,只要父親談及我的工作,談及我的人生選項,我會感覺到他想要說服我,或者他「又來了」。我們的對話充滿火藥味,所幸父親最後都會表達,他是關心我的未來,但我要做什麼都行。
我對父親也有期望,我期望他不要騎車,不要那麼辛苦地做家事,不要大老遠買菜,不要……。這些事也會引起不少爭執,讓我感到無比沮喪。但是父親不記仇,每日買菜煮飯如常。胸懷寬大,情緒穩定,擁有穩定的特質,這是我體驗到的愛與接納。
父親從不吝惜說愛,他總是告訴我:「你沒回家,老子想你了。」「老子很愛你。」「我是你老子,我當然愛你。」「我需要你幫忙。」……
愛的體驗,有助於自我連結
我在父親的呵護下成長,浸潤在父親的接納與穩定之中,雖然十歲之後經歷了風暴,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我的心情除了憤怒、孤單、悲傷、沮喪與無奈,我也有寧靜與暖流。在生活的某些時刻,我也能安靜下來,思考重新開始。
十歲之後的心靈,一直到三十餘歲,我為自己定下決心,做了無數次「重新開始」的決定。雖然每次都打回原形,但我卻也未隨波逐流。我在酒店打工,但並未跟著抽菸、喝酒,也沒有因為賺錢容易,就待在我不喜歡的環境。我在二十七歲離開那個環境,繼續打零工生活。
待我三十二歲上山教書,開始認識薩提爾模式,受貝曼老師的教導,目睹他的對話與脈絡,我的內在即受到衝擊。我感到一種安頓深刻,身心充滿能量的流動。
這是非常特別的體驗,我認為與十歲以前的生命經驗,以及父親的守護有關,讓我的渴望層次有連結。
猶記得上課後幾日,叔叔、嬸嬸來家中,嬸嬸一眼見我,即驚訝說:「你怎麼變了?變得這麼深刻?我說不出來,但覺得你不一樣了。」
我記得當時回應嬸嬸:「我也覺得自己變了。」
過去我的身體常感浮躁,感覺自己浮動不安,有句英文「我不是我自己」最能說明此狀況。但是認識貝曼之後,浸潤在薩提爾模式之中,身體的浮動感降低了,內在有種深刻感常駐。我與人的對話也有了變化,變得能安靜傾聽,能進入他人的內在,變得有更多專注力,生氣的狀態大幅減少,寧靜的氣息大幅增加。我喜歡這樣的狀態。
這個神奇的體驗,我自己也說不清,直到近年我開始思索,應與「渴望」的連結有關。
後來,我透過腦神經科學認識到:被真正關愛的童年,以及有重要他人的真心關愛、守護,對人的影響巨大。而那些創傷的過去經驗,可以透過正念、靜心與療癒,幫助自己擁有資源。
父親過世前曾表示,母親離家之後,家庭紛亂不堪,四個孩子都混亂。孩子們成績差勁,不僅考不上學校,弟妹更有留級、出亂子、打架等事件不斷,父親幾乎心力交瘁,常在夜深人靜時落淚。但是,這些父親都挺過來了,在生命最後的十年,他最常說的話是:「每個孩子都變了。我太滿足了。」
父親過世的時候,我們安排了親人家祭。三弟提議每人寫一篇祭文,在父親靈堂前朗讀,代表對父親的無限思念。每個兄弟姊妹各自的追憶,皆是父親給予的愛,都是特別的個人體驗,都是屬於自己的獨有畫面,那是滋養我們生命的恩典。
父親賜給我生命,也給我連結生命的寶藏。我曾經在不堪的處境,被他深深地接納,也被他無條件地愛過。這是生命的渴望層次中,很重要的存有狀態。
摘自 李崇建《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 寶瓶文化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