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AI應用之變革與可能引發之風險

人工智慧(AI)正在影響各行各業,金融業當然也不例外,據美國統計,2023年99%的金融服務業已以不同方式應用AI,各行各業無不想盡辦法以AI應用提升價值或減少成本,似乎AI就是科技與利潤的代名詞。與此同時,美國、英國,以及我國金融監管單位,近期皆不約而同提出有關AI應用的警示或規範,是各國監管單位防患未然?抑或已發現不尋常的風向?

各國監管單位對AI的警覺主要來自二方面,首先是社會衝擊,眾所周知18世紀工業革命雖提升了生產效率,卻也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問題;21世紀AI所造成的恐不僅只是藍領階級的就業問題,即便是白領工作者恐也無法避免可能的失業危機。以金融業為例,AI多少已具備金融業前台行銷業務、中台信用或貸放業務評估,及後台財會工作的能力。隨著AI能力日益進步,未來金融業恐將變為大量主機、程式與資料的組合,人力占比將逐漸減少。

此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6月17日發布的《拓展生成式人工智慧(AI)收益:財政政策角色》(Broadening the Gains from Generative AI: The Role of Fiscal Policies)研究報告指出,雖然AI可帶來長期的生產力提升,但其造成的勞動力取代效果,不只將造成失業率上升、薪資遭到壓低,且勞動力市場在此衝擊下,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調整,可以想見在此情境之下,社會貧富差距恐將進一步拉大。

其次,AI應用亦可能造成金融市場風險。隸屬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之下的科技諮詢委員會於5月發布「金融市場負責任人工智慧建議報告」(Responsi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Financial Markets: Opportunities, Risk & Recommendations),就AI對金融市場的助益給予肯定,亦建議監管單位必須對AI有足夠的了解與規範。簡言之,AI對金融市場可能是把兩面刃,一方面提升金融交易監控、辨認及警示異常等各項自動化工作流程的效率;另一方面AI也可能因系統不透明、資料運用不當或刻意誤導、系統偏誤導致公平性或隱私問題,以及AI與演算法或高頻交易結合擴大系統性風險,以上都可能進一步波及金融市場穩定。

廣告

報告中以騎士資本集團(Knight Capital Group)為例,該集團曾是美國證券商公會(FINRA)註冊的最大股票經紀自營商,2011至2012年間其交易金額最高曾占美國上市股票交易的10%,然而2012年8月因演算法程式設定錯誤(高買低賣),不到一小時內即進行150檔股票交易,交易金額高達70億美元,最終造成4.6億美元損失,該集團也於同年12月被競爭對手收購。雖然當時尚未由AI執行交易,但該報告以此凸顯無論演算法下的自動交易多麼有效率,過去績效多麼亮眼,錯誤仍無法避免,人為監督與風險管控也同等重要,否則所造成的損失與傷害將比人工交易來得更快、更嚴重。

無獨有偶,今年5月英國央行金融政策委員會官員,也曾是投資銀行家Jonathan Hall甚至更保守的認為,金融公司須避免使用AI開發的交易策略,因為AI可能放大市場不穩定,至少在未完整測試及符合監管前,都不應使用AI模型或相關演算法交易,因並不清楚AI對金融市場穩定性有何衝擊?以及目前人類有沒有能力應對AI造成的混亂?

我國金管會參考國際清算銀行(BIS)、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等規範,亦於6月20日提出「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AI)指引」,在鼓勵金融業者善用科技的同時,亦希望業者在導入AI時有所依循,以負責任創新為核心,避免追求效率與低成本過程中罔顧風險,進而危及大眾對金融市場的信心。在此也參考CFTC科技諮詢委員會報告結論,建議主管機關應有如下考量:1.與金融業者保持溝通,掌握當前最熱門的AI應用,了解其對未來金融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2.整體考量AI風險及管理架構,並評估其對投資人的潛在危害;3.盤點我國現有AI應用相關規則與潛在風險做差異分析,了解未來發展機會與法遵間相關性;4.與財政部、央行等金融單位共同建立一致的金融AI政策;5.如有需要可建立專家團隊,為相關的規範建置預作準備。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錢景俏 5檔電池材料供應鏈有戲
15檔投顧點將 拚金牛甩尾
大成:黃小玉價格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