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須對通膨外在變數防範未然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以來,由於人工智慧(AI)發展頗為快速,加上高階晶片、資訊、通信需求熱絡,帶動出口大幅成長,主計總處在5月底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從2月預估的3.43%上調至3.94%,創下近三年來新高。再者,雖然物價上漲走勢緩步收斂,但受到核心物價明顯揚升影響,將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從2月預估的1.85%上調至2.07%,持續三年超過2%警戒線。至於中央銀行6月中發布的通膨率預測,也是超過警戒線的2.12%。

儘管主計總處認為,國內物價漲幅相較於美歐許多國家,仍屬偏低之水準。然而檢視國內CPI年增率(通膨率)變化,從2021年的1.97%,2022年2.95%創下近15年來次高水準,至2023年的2.49%,如果加上今年的2.07%最新估值,顯示絕大多數民眾將經歷連四年通膨超標的生活之苦,這將是過去20年來未見之現象。

面對通膨率持續超過2%警戒線,卓榮泰領軍的行政院團隊於6月3日召開上任後首度「穩定物價小組」會議,基於物價並未重返疫情爆發之前2%以下水準,加上電力、醫療掛號費用調漲,以及外食及房租費用揚升,使得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感受頗為深刻,決定將6月底屆期的減徵關鍵原材物料稅負措施,再延長一季至9月底。

不過,我們要提醒的是,除了通膨的內部變數,「外在變數」也不能輕忽。在這些將影響通膨的外在變數中,除了向來較常見的政治風險、氣候變遷、經濟爭端等糾葛之外,其實最難以掌握的莫過,地緣政治緊張關係所衍生的「戰爭衝突」事件。

廣告

回顧歷史,不論早期1970年代「以阿」戰爭,爆發全球首次石油危機,或是1980年9月「兩伊」戰爭,使得國際油價從1979年的17美元低檔瞬間漲逾30美元,都在無形中直接拉抬整體物價,導致全球許多國家因通膨持續偏高未能抑制,而造成經濟成長停滯,甚至陷入「滯脹」危機。

再就近年2022年2月「俄烏」爆發戰爭,在推升國際油價的同時,全球頗重要出口糧倉的烏克蘭,因受到戰火波及而減少生產,直接拉抬國際黃豆、玉米及小麥等大宗物資市場行情上揚;加上全球極重要天然氣體輸出的俄羅斯,為對抗西方國家制裁而採取減量供給,更是加劇全球通膨壓力。

此外,去年10月「以巴」突如其來軍事衝突,雖然目前暫時沒有拉抬石油、農工原料等大宗物資市場行情,但是依據經驗,如果戰爭衝突持久未熄,類似紅海危機事件導致通膨蠢動現象,勢必層出不窮。

很顯然地,過去50年以來全球接二連三戰爭衝突事件,讓石油、農工原料等各類大宗物資長期高度依賴進口的台彎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例如:1970年代石油危機,曾經於1974年讓通膨大幅飆揚達到前所未有47%;1980年代中東戰爭,則是於1980年讓通膨持續兩年超過16%以上。至於最近數年,同樣難以倖免受到上述外在變數影響,此乃是過去三年通膨持續超過2%的根源。

無庸置疑,台灣受到自然資源缺乏限制,目前除了稻米可以自給無虞之外,不論是民眾生活抑或是廠商生產,從黃豆、小麥、玉米至石油、瓦斯、礦物等各類大宗物資,無不透過國外進口充分供給,若要維持物價常態穩定,則需避免受到上述外在變數干擾波及。

在此同時,隨著新內閣上任,卻讓我們感受政府團隊陷入所謂「政治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迷失,面對上述外在變數造成迄今物價持續蠢動不止之下,除了延長減徵稅負措施之外,似乎未見政府團採取較具體的措施以有效抑制仍高昂的物價,讓絕大多數的民眾,尤其年輕族群感受經濟壓力,不敢成家、生育小孩,甚至認為社會缺乏公平正義,存在相對剝奪感、失落感。

另一方面,讓政府無法掉以輕心的風險則是,賴總統從就職演說開始,就一再提出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已引發中國大陸無預警對我實施軍演,一旦對岸未來不斷透過軍演封鎖對我經濟進行威脅,極有可能導致台灣因物資缺乏,而衍生惡性通膨現象。因此,政府更加需要針對此一外在變數防範未然,研擬各種可能危機因應方案,進而降低通膨對台灣經濟成長之衝擊。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斷鏈+疫情 Q3全球貿易量萎縮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